当前位置:主页 > 神机娱乐资讯 >
永恒的光华--追记两弹一星元勋王大珩
时间:2023-06-30 09:37 点击次数:173

  我国著名科学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王大珩院士,因病于2011年7月21日13时02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6岁。这是1992年2月11日,王大珩在北京。 新华社发

  新华网北京7月29日电(记者吴晶晶史竞男)他是中国光学事业的先行者,以毕生之力开拓了中国光学事业发展的广阔天地;

  “两弹一星”元勋、著名光学科学家王大珩院士,这位受人尊敬和爱戴的科学巨匠在2011年炎热的7月离开了他深爱的祖国和人民,给这个世界留下了永恒的光华。

  先生在其七十高龄时曾赋词一首:“光阴流逝,岁月峥嵘七十,多少事,有志愿参驰,为祖国振兴。光学老又新,前程端似锦。搞这般专业很称心!”

  “搞这般专业很称心”,简单一句话道出了王大珩为中国光学事业一生付出的无怨无悔。

  1948年,满怀科技强国的梦想,王大珩从国外回到祖国。新中国成立之初,应用光学在中国几乎一片空白,但是如果没有光学,没有光学玻璃,就无法研制出高水平的精密测量设备,国家实力的增强也就无从谈起。

  1951年,王大珩受命筹建中国科学院仪器馆。面对国家的需求,王大珩运用他在英国工作的经验,在玻璃配方、退火工艺及测试技术等方面作出重要贡献。

  1953年12月,中国第一炉光学玻璃熔制成功,结束了中国没有光学玻璃制造能力的历史,也为新中国光学事业的发展揭开了序幕。

  后来,在王大珩的带领下,中科院长春光机所在建所不到十年的时间里,初步构建了布局合理、结构完整、功能齐备的光学及精密机械学的研究基础,相继研制成功中国第一台电子显微镜、第一台高温金相显微镜等一大批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创造了闻名全国的“八大件一个汤”(指8种光学仪器和融化态光学玻璃),一举改变了新中国在该领域一片空白的局面,奠定了国产精密光学仪器的基础。

  上世纪60年代初,中国决定独立自主地发展、导弹技术。在靶场上建立大型光学弹道测量系统是其中重要课题之一。要完成这样重大的工程项目困难极大,但王大珩毅然承担起这一任务。

  他亲自担任项目的总工程师,提出的工程总体方案和一些技术路线,对保证仪器性能指标和缩短研制周期起了关键作用。经过五年多的努力,项目获得了成功,使中国的光学技术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王大珩带领的团队为“两弹一星”的研制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光学观测设备:用来测量中程地地导弹轨道参数的中国第一台大型靶场观测设备;用来记录中国第一颗爆炸火球威力的高速摄影仪;以及中国第一颗可回收对地观测卫星所用的对地观测系统……

  直到今天,在中国“神舟”系列飞船的发射中,王大珩当年带领大家研制的光学电影经纬仪依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大珩先生是中国光学界一面高扬的旗帜,是新中国光学工程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他是推动中国光学前进的人,中国光学界幸有他把舵领航,才有欣欣向荣的今天。”中国工程院院士周立伟说。

Copyright © 2027 神机娱乐注册 TXT地图 HTML地图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