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神机娱乐资讯 >
名企高管、高校名师热议行业人才培养及招聘——ACCSI 2013仪器及分析领域人才发展圆桌会议纪实
时间:2023-05-29 09:59 点击次数:141

  仪器及分析测试行业为何人才匮乏?人才究竟都去了哪里?该怎样寻找人才?高校为仪器行业培养的人才竟被其他行业截流?怎样培养自己需要的人才?好不容易招聘到的人才要怎样才能留得住?分管人才打造和使用的企业和高校该如何合作?请看仪器信息网特别报道:《老板pk老师:名企高管+高校名师热议行业人才培养及招聘》。

  2013年4月19日,中国科学仪器行业最高级别的峰会—“2013中国科学仪器发展年会(ACCSI 2013)”于北京召开,会议同期举办了“ACCSI 2013仪器及分析领域人才发展圆桌会议”,来自多个仪器企业、实验室、高校、科研院所及检测机构的负责人共聚一堂,就相关专业高校学生及从业人士的培养、业内人才的发展前景、企业与高校在人才培养上的互动与合作等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和上一届仪器及分析测试行业人才圆桌会议相比,本次会议更加注重实际推进人才培养和招聘的相关合作及措施,多位高校负责就业的主管老师应邀出席会议,有些老师还带来了自己的得意门生。除了有许多企业的人事主管出席会议,还有不少求贤若渴的CEO级高管亲临现场,反映了企业对人才的高度重视。

  北京北分瑞利分析仪器(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人力资源处处长李娟说出了很多仪器企业共同面临的难题:“我在北分瑞利已经有二十多年了,一直以来都感觉到行业累人才缺乏,很多专业的人才都招聘不到,我们也很愿意招聘和培养应届生,但是最近我参加了17场招聘会,却只招聘到了7名学生。我们感到很困惑,仪器领域的专业人才到底去了哪里?哪里是仪器人才的聚集地?”对此其他很多企业也反映了人才缺少、招聘困难的情况。

  高校分析测试中心研究会理事长、上海交通大学分析测试中心主任、研究生导师梁齐教授表示,学校有档次之分,学生有学历之分,期望值肯定不一样,但学生最看重的,始终是前途,也就是发展前景,虽然不排除也有少数学生是得过且过的,不过是极少数。“因此一个个人的发展和上升空间是必要的,其次,就是待遇和稳定性,当然这二者不能兼得,就看学生自己的取舍和需求了。那么学生去了哪里?第一选择主要就是外企和国企,看重的是外企的待遇,国企的稳定性,另一个去向就是学校,当然学校现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至少也是硕士,很多学校只要博士,想当老师还得是海归博士或以上。这之后恐怕才到民企,而民企也有实力强弱之分。”

  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党委副书记、博士生导师白本锋教授说:“企业都很重视招聘,而我们也很重视就业,这次我们主管就业的老师也来了。诸位给了我们很重要的信息,是我们在学校里所了解不到的,对我们的工作很有帮助。我们希望能和企业有更好的合作,在此也反馈一下我们学校的信息。我们有两个一级学科:精密仪器及机械和光学工程,光学工程主要就是光学仪器和光学测量,可以说我们的专业就是在为仪器事业和行业培养人才而服务。我们每年培养约100名本科生,约100名研究生,包括硕士和博士,总共约200位学生。至于学生的主要去向,科研院所和学术机构占一个较大的比例,在20%以上,而且学历越高的比例越大,然后是大中型国企,如航天、兵器、铁道、电力等等,以上的就业率达到百分之七十,出国的学生也不少,家长都把孩子培养到这地步了,也是可以理解的。”

  “所以,虽然我们从行业和领域来说,我们系的学生就是为仪器仪表和测试行业培养的,但是,大部分学生都没有进入仪器行业。我们在人才培养中遇到的问题主要有两个,一个问题是仪器仪表行业很难定义,一时半会都很难跟家长解释清楚,另一方面仪器仪表行业涉及面也太广,就业对象不明晰;再一个问题就是仪器行业虽然对国民经济非常关键,但仪器企业竞争力还是较弱,不是我们不引导,学生还是倾向于去大企业的,可是把上市企业捋一捋,有几家是仪器企业?”

  北京服装学院材料学院研究生导师龚䶮教授建议:“我觉得大家对人才还是要有一个合适的期待,不能只盯着大学排名,也不是只有少数几个最有名的学校才有人才,企业找人就像找对象一样,经济适用型的就挺好,如果你非要找个最好的,不一定能带来好的效果甚至可能会有负面效果。因为双方的期望不一致,就算你给他老总做,也未必能把人留下。这样说或许很难听,但是实情。”

  “企业小不要紧,企业家还是要进入校园,比如可以讲讲你的创业历史,也许第一年你只有一千万资产,但是第二年你就有了三千万,第三年五千万,尽管你的企业仍然不大,但学生一看你的企业发展速度这么快,还是会有很多人动心,而如果一个跨国企业,今年是二十亿,明年二十一亿,这个增长很有限。”

  也有教授提出意见,不只是学校,专业等方面,企业的眼光也需要开阔点,比如地质、考古等专业,学生同样了解多种仪器,熟悉检测工作,不知企业为何只盯着分析化学专业。

  企业最讨厌的东西:跳槽?该如何留住人才?在会议中,企业代表反映最突出的问题就是跳槽,一些企业高管无奈的表示,无论员工做的好还是坏,似乎做个两年三年,就会毫无理由的想跳槽;一些企业高管表示,这种跳槽的风气流行令人忧虑,搞得学生们觉得跳槽才正常,不跳反而比较奇怪;还有些高管打趣说,跳槽者都说是老师同学鼓励跳槽,难道学校有门跳槽必修课吗?该怎么留住人才,成了企业很头疼的问题。

  北京超越未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刘颖:“应届生有学习快、可塑性高的优势,但是普遍缺乏职业规划,没有想好自己要做什么,自己该怎么发展,很多时候都没有怎么考虑过就辞职了,稳定性比较差,因为这种培养一两年就走的情况很常见,因此我们现在已经很少招聘应届生。”

  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人事主管王宜宏:“岛津在招聘中非常注重稳定和人才的培养,因此招聘人数并不是非常多,今年北京分公司招聘人数约五六十人,对于跨国企业来说是比较少的,而在岛津工作十几年二十年甚至三十年的员工都很常见,如果看到简历上,三年就跳槽三次,我想我们是不会有兴趣的。岛津在去年年初已经提升了关键岗位全部员工的薪水,但仍然有人员流失现象,使我们也认识到只靠薪水不能留住人才,还需要企业文化等。”

  北京金索坤技术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高树林:“留住人才不但需要好的薪酬和企业文化,也需要企业自身能够发展,如果企业只能停留在一个水平上,自然不能留住更高水平的人才。对于招聘应届生,我觉得企业和高校非常需要打通,比如在实习阶段就建立联系,让双方互相了解,毕业设计做出对双方都合适的选择,等等。现在很多时候是学生所学和工作对不上,这是毕业生招聘上的一个很大问题。”

  北京海光仪器公司副总经理刘海涛:“海光作为央企,和业内其他国企面临着相似的问题,比如薪酬,比如体制。但海光目前的人员和队伍还是相当稳定的,我觉得除了薪酬、企业文化,还有一点很重要的就是气氛和感情,投入了感情,让员工对企业有了感情,才能留得住人。”

  仪器信息网高级顾问孙健一:“在对待人才上,我想有些东西虽然大家都知道,很多时候做起来还是有些误区的,一是按惯性刻板的对待员工,没有调动员工的思考和自主性,二是没有让员工在工作中得到发展。比如现在很多企业都有绩效考核,国企也好,外企也好,都有,但是绩效考核这个东西,本身就不是很尊重员工,因为员工是完全被动的,你是主考我是被考这样子。而且反过来说,我们的考核和计划,有没有为员工提供机会呢?实际上员工应该和企业是平等的,员工参与企业发展,企业为员工提供平台,企业在发展,员工也得到发展,这才是互利共赢的好模式。大的企业,比如安捷伦和赛默飞,这些都很成熟,但也不是没有问题。”

  梁齐教授:“首先我得说我们没教过学生怎么去跳槽。大家都说稳定,员工也想要稳定,企业也想要稳定,那这个稳定从何而来?还是要让员工有所发展,如果员工一干好几年,没前途没发展,这怎么能留得住人,所以能让员工和企业一起发展还是最好的。”

  天津大学精密仪器与光电子工程学院研究生导师赵友全教授:“我认为好的企业人才流动是不可少的,也能够吸引人才流动过来。一个真正的人才会流动也是正常的,刚才大家说两年一跳也好,三年一跳也好,学校绝对是没有教学生去跳槽的,但有能力跳槽,我是赞同的,你不可能要求员工一干就是一辈子,员工来时是这点收入,几年后还是这样,面对买个房要三百万的现实有什么希望可言?”

  龚䶮教授:“如果以力学来形容,企业发给员工的钱好比是一种强作用力,因为员工要靠这个钱养家糊口,给员工的人情感情好比是一种弱作用力,这个大家刚才也都提到过,我很赞同,但是企业在这方面施加的影响有限,因为和强作用力是一个方向,而更大的影响则是来自于他的家长、老师等等。企业可以面试学生,但面试不到他的家长、导师、男朋友女朋友,又怎么会了解他所受的影响呢?确实有些学生会在工作几年后,被周围的唾沫淹没,即使做得很好也想到跳槽,也许的确亲人一句话顶一百句,但当我的学生问我时,我会给他们讲讲所谓的职业规划,劝告他们慎重考虑。现在的学生的确就是处在这样一个氛围内,总觉得别的企业会更好,这可能是对行业缺乏了解,如果知道其他企业也不过如此,他还会跳槽吗?”

  也有一位在仪器行业工作了八年的同仁即兴发表了自己的意见:“我是石油化工学院毕业的学生,老师和同学没教过我跳槽经验,也没鼓励我跳槽,但是2005年毕业参加工作,刚参加工作时,我一个月3000多,7年后我仍然是一个月3000多,刚进公司时我什么都不懂,7年后我对光谱、色谱都非常熟稔,无论是方法的开发,还是仪器的维护应用,但是待遇一直没有调整。说调整其实也是调整过一次的,从基本工资2000元变成基本工资1500,效益工资500。我想随着技能水平的提升,待遇也有相应的提高,这样才能留住人才。但是从单位的角度看,如果招来应届毕业生,花了很大代价来培养,结果培养好很快就走了,单位的损失也很大,我现在的单位就面临这问题。在培养人才上我也支持高总的意见,学以致用是必要的,我毕业设计是用原子吸收,测定样品中元素含量,现在想起来,这种单纯的检测实在是没有很大的意义。如果高校和企业能形成共识,让学生在毕业设计时就能融入企业的氛围,做些实用的事情,比如介入一点研发工作,我想对人才的培养会好得多。”

  为何企业独爱销售人才?高校培养出的人才不能满足企业需求?企业究竟需要哪方面的、什么样的人才?对此很多企业的意见竟然空前的统一:“我们需要销售人才。”“我们最缺的就是销售。”“我们急需销售人才。”......而另一方面,很多企业也非常看重工作经验,因此不太愿意招聘应届生。另外,一些企业也反映,高校在学生培养上,不能学以致用,学生对行业、对仪器产品和技术不够了解,对企业反馈的情况,作为师长的高校教授们有何意见呢?

  梁齐教授:“在人才需求上,好像大家都需要销售人才,这个我很理解,因为销售人才能很快带来销售收入,不过这未免有些急功近利了。即使对仪器民企来说,研发和技术也是根本,而且我和仪器公司也打了多年的交道,我觉得即使销售,有仪器技术背景的也会做得比较好些,才能把产品弄明白说明白,否则别人一问你就答不上来得去找技术,这就很难成为一个好销售。另外在招聘上,大家可能都想要有经验的学生,不想要没经验的应届生,希望有几年的工作经验,那这几年从何而来呢?”

  “对于这些问题,我们也是可以有一些解决方案的,比如从学生的培养方面做一些调整,改进学科设置等等。如果是销售,因为对技术要求低一些可能比较好办,研发人才的来源是比较短缺的。我看很多民企的研发都来自老一辈的沉淀,而新人很难成长,因为销售培训一下就可以在外面边跑边成长,研发人员的成长就太不容易了,而且仪器研发需要光、热、电、计算机等工科背景,不好招。”

  赵友全教授:“听到刚才企业代表们提到的用人问题,我心里很沉重。高校有责任培养人才,这个过程就好比是在种树,树上的果实有的成熟有的青涩有的可能长得还不太好,然后企业来招聘,采摘果实,但是摘到什么样的果实就不仅仅是高校的问题了。刚才大家都说要找销售人才,但我们仍然不知道,你需要的是营销型的、管理型的还是技术型的?人才是学校培养的,但催熟、定型人才还是在企业完成的。”

  白本锋教授:“说到人才的培养,仪器行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光、机、电、测、控样样都需要,我们也只能都做一定程度的培养,所以相关的工作我们的学生都是可以做的。学生到企业做什么,我们还是希望做研发,让清华的学生能为仪器行业的发展和增加竞争力做出贡献,培养时主要也是向这方向的,其次,也可以做售后,销售不是我们的培养方向,没有为学生做这方面的设计,而刚才听到企业恰恰需要销售人才。我们也能理解,国内很多民企资金有限,肯定优先用来扩展市场发展客户,生存不易自然就没有钱来研发。不过企业的意见我们是会考虑的。”

  人才究竟该如何培养?企业该如何找到人才?在会议交流中,企业和高校各抒己见,也形成了一定的共识,如企业和高校的对接与合作等。

  梁齐教授:“现在我们也很重视培养不同于学术硕士,着重应用的专业硕士。我们现在提供自主操作上机培训的机会,研究生只要考过操作证,就可以自己上机操作和熟悉世界上各种先进仪器,在毕业后,就能快速上手进入工作。本科生要培养为仪器专业人才更难一些,我们会安排一些短期的实习,还会组织参观仪器和把一些老式仪器剖开让学生观摩。”

  “看到诸位企业界的老师反映想和高校对接,其实这也是我们的希望,我们也希望专业硕士们能有对接单位,我们需要一个畅通的渠道,对接企业和高校的需求。我们高校毕业生研究会等高校系统也和仪器信息网讨论过这方面的问题,想在仪器信息网开设一个专门的通道,以这个固定的通道促进人才输送和对接。”

  龚䶮教授:“说到和高校合作,在座的有很多是处在创业阶段的公司,在行业内还不是顶级企业,那该怎么办?很简单,和行业内的实验室进行密切的合作,像是大家都知道安捷伦和北大化学系的合作,这属于强强联手,那么不强的怎么办?选准自己的方向,和自己行业内的实验室进行准确密切的合作。”

  “说到人才的问题,大家说销售难做,这实际上还是因为仪器的质量和知名度,大家不知道你的仪器是不是能用,需要有学术机构等证明可以用,我举个例子,以前国内有家做前处理设备的企业,以前的老方法是蒸馏,我们参考他的设备改进了方法,其中有些本科生和研究生参与,文章发出后,别人不但知道了这个设备,还问我们写文章的人在哪,非常渴望用人。所以大家问人才在哪里,据我了解有很多都愿意去检测平台,不过这个毕竟也会饱和的,而且是可以形成销售团队的资源,所以现阶段找不到人才的话,可以从下一代开始培养,也是为了占领下一代市场提供机会。对于现有的教育,大家可能都有些意见,我的实验室在周末也是开放的,来的学生从高中生到研究生都有,他们都是不满足于自己现有的课程和学业而来学习新知识的,在这里进行面对面式的教学,能很好地互相了解,如果企业对现有的教学和人才问题很有意见,欢迎参与和共享,在此找到人才。”

  赵友全教授也直言不讳的提出了意见:“在合作中也有个很现实的问题就是投入,企业希望我们学校做到这样那样的,但企业是否愿意做出投入呢?比如仪器,不投入设备学生怎么可能了解熟悉你的产品?如果要培养非常适合的人才,是否愿意投入费用呢?比如说企业提供一定费用,高校培养一批人才你愿意吗?”

  白本锋教授:“其实企业也有很多可以做的,比如设立奖学金,不用很多,比如2万吧,分发给4位学生的话那也是非常有吸引力的了,如果你的招聘人数不是很多,这比广告效率好多了。找人才和找对象一样,都是需要培养感情的,学校和企业确实可以有更多地接触,比如实习,学生可以到企业轮岗一段时间,让学生对企业,对中国仪器行业有个感性的认识,我们非常愿意和有兴趣的企业做一些尝试,企业也不需要有多大的投入,能接收学生就可以了。学校作为人才输出端,企业作为输入端,其实很多想法还是很接近的。”

  会议插曲:德国耶拿公司中国区总经理赵泰与仪器专业学子亲切交谈,来自北京服装学院的同学也表现从容毫不露怯。

  主持会议的仪器信息网人才频道栏目负责人安艳威表示,针对会议上反映的问题及各方意见,仪器信息网将组织企业,一起进入高校,寻找和招聘人才,也希望促成企业和高校更多的合作,比如课题,人员培训,就业实习基地等等,但由于会议的时间有限,将结合调查问卷等其他方式收集来的意见,进一步分析总结仪器及分析测试领域的人才问题,并推进行业人才发展工作的进展。

Copyright © 2027 神机娱乐注册 TXT地图 HTML地图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