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神机娱乐资讯 >
破除创新链产业链的关键堵点——武汉创新驱动发展观察④
时间:2023-08-12 20:59 点击次数:173

  芯片制造的关键设备,在汉研发成功后进入本土光通信企业的核心供应链;智能智造、工业软件、生物医药产业链供应链专场对接,一周一场接连安排;瞄准产业链薄弱环节,武汉产业基金投早投小投科技……

  习总书记多次强调“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精准对接”“提高产业链创新链协同水平”“促进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

  近日召开的市委十四届五次全会进一步明确:增强创新策源功能,推动科技成果就地转化和产业化,加快把武汉科教人才优势转化为创新发展优势。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武汉正加速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在这里,平均每周都有科技型企业发布创新成果,1900多个平台当好创新“阶梯”。今年上半年,全市新增在孵企业900余家。

  7月16日,华引芯(武汉)科技有限公司发布首个应用于车载显示的AM Mini-LED背光解决方案,热性能、可靠性、亮度均匀性在业内均首屈一指。

  华引芯是一家专注于高端光源芯片与光器件研发、封测的创新型高新技术企业。成立仅6年,这家企业自主研发生产的核心光器件系列产品就已实现高端半导体光源及芯片的自主化、国产化。

  放眼整个市场,不乏技术创新力强的企业。华引芯如何能站稳脚跟,稳步度过初创期?产业基金支持是重要支撑。

  “2018年到2019年,武汉产业基金参投子基金分两批完成了对华引芯的投资,共700万元。”武汉产业基金相关负责人介绍,早在华引芯刚刚成立几个月的时候,武汉产业基金就看好这一项目,开始分批跟投。

  坚定投早、投小、投科技、投未来。去年12月,从事先进电子封装材料研发与生产的利之达科技,也在发展的关键时期,得到了武汉产业基金参投的洪泰基金3500万元及时注资,企业负责人说:“当时,我们融资需求迫切,这次合作解决了大问题。”

  今年7月,武汉产业基金走进武汉理工大学光纤传感技术重点工业性试验基地,观摩项目路演,与研发团队沟通商业计划书优化,为更多创新种子创造土壤,对更多早期优质项目“早发现、早支持”。

  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二季度,全市已累计出资39亿元,引导社会资本设立115支早期科创类基金,带动社会资本投资规模近300亿元。

  选择扶持“幼苗”,功夫要下在“影儿都看不见”的早期甚至更早,更要有广种薄收的心理准备。“只有宽容失败,创造力的源头活水才能充分涌动。”上海杨浦科技创新中心有限公司总经理谢吉华曾在接受长江日报记者采访时这样介绍上海的做法:好的创新创业环境不是单纯追求成功率,而是失败宽容,为创新创业者提供更好的机会。

  如今,武汉鼓励创新的氛围日益浓厚。“近几年,武汉产业基金持续降低准入门槛,在返投比例等方面给予大量倾斜,努力营造更强烈的支持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环境。”武汉产业基金相关负责人介绍。

  今年2月,武汉市出台《加快发展股权投资若干支持政策》,明确提出:投资我市种子期、初创期科技型企业满2年且5年内实际发生投资损失的,按照项目首轮投资实际损失金额的20%给予其管理机构补贴,每个项目最高补贴300万元。

  就在前几天,华引芯与华中科技大学联合成立新型半导体显示光源联合研究中心,共同推进半导体显示光源领域关键技术攻关和产学研合作。在政府基金的引导下,这颗创新种子正在不断生长壮大。

  武汉锐科党员突击队全力攻技术壁垒,以实际行动成为科技创新的践行者。长江日报记者 高勇 摄

  7月23日,湖北省车规级芯片产业技术创新联合体2023年第一次大会上,几则消息令人振奋:3款国内空白车规级芯片首次流片,国内首款基于RISC-V指令集架构车规级MCU芯片完成设计。

  成立仅一年时间,这一由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牵头联合中国信科、武汉菱电、武汉理工、华中科大、芯来科技、泰晶科技等8家单位启动共建的创新联合体,已产出发明专利及集成电路布图50余项,摘得湖北省高价值专利金奖2项、银奖多项。

  瞄准“主攻一个方向、一名首席科学家负责、打造一支高水平的研发团队,带动一批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联合创新,推动一个产业集群协同创新发展”,近年来,武汉用好科教资源优势,积极支持企业联合高校院所建设各类企业技术研发机构,推动“生产线上搞科研、实验室里谋转化”成势见效。

  由武汉锐科光纤激光技术股份公司牵头,联合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武汉睿芯特种光纤等共同组成的湖北省光纤激光器产业技术创新联合体,从2022年1月成立至今,已承担政府科技计划项目37项、国家级项目10项、省部级项目21项,此外还联合自主投入研发项目19项,成功落地一批重大科技产品,涵盖激光产业上、中、下游。

  由武汉联影生命科学仪器有限公司牵头,联合武汉中科极化医疗、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华中科技大学等7家单位共同组建的湖北省生物医学成像产业技术创新联合体,面向生物医学成像关键核心技术和装备全面突破、“组团”出击,如今正马力全开。

  在湖北省科技厅发布的2022年湖北企业创新积分百强榜单中,武汉市有210家高新技术企业上榜,占比达七成。榜单的量化评价,正是基于企业创新能力、技术成熟度、发展前景等指标。数据显示,近3年来,武汉高新技术企业净增数量在8000家左右,总数达1.2万家,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位列第三。

  “谁能干就让谁干”,聚焦武汉产业重大需求,2021年3月,武汉市科技局率先启动市科技重大专项揭榜挂帅项目。两年多来,包括鼎龙、天马微电子等企业纷纷应征揭榜成功;武汉锐科激光牵头攻关生产的国内首台超高功率激光器在内的多个科技重大专项技术获超亿元资金支持。

  今年上半年,全市新入驻孵化器的初创企业达900余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10345家,同比增长67.12%,提前完成全年目标。

  创新聚焦产业、服务产业。如何将创新成果就地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是制胜的关键所在。

  眼下,武汉纳博生命科技有限公司正与中国科学院合作,有望将疫苗以及诊断试剂的研发时间从“以年计”缩短至“以月计”。这家初创企业成立不到一年时间,已建成七大纳米抗体技术研发平台,拥有几十个在研和合作项目,开发出了100多个抗体工具产品,超过1400平方米的实验室已竣工。

  公司首席执行官马春辉说,企业的快速成长,离不开武汉创新发展研究院的公共服务平台。

  2021年6月,作为武汉科技体制改革“试验田”的武创院成立,2022年4月启动运行,3个月后,武创院打造的首个公共服务平台——纳米抗体产业平台通过了专家咨询论证,纳博生命成为该平台的实际运营方。

  实际上,早在2021年,纳博生命技术团队负责人、华中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刘剑峰就萌生在汉打造纳米抗体产业平台的想法。受产业化路径、盈利模式等因素影响,想法一直难以落地。

  武创院启动运行后,前沿技术、项目管理、市场需求、资本要素加快整合聚变。马春辉说,新型研发机构的灵活体制机制,让一批堵点已彻底被打通,纳米抗体产业平台项目“从梦想照进现实”。

  助推创新链、产业链、资本链、人才链“四链”融合,在武汉,以武创院为代表的一批新型研发机构接连开花结果。成立一年来,武创院已组建13家专业研究所、18个企业联合创新中心、5家产学研和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作为中科院在武汉设立的第一家新型研发机构的湖北电子信息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已孵化100多家企业,培育了几十家高新企业,攻克了一批电子信息材料领域的关键技术。在军山新城的未来技术创新研究院中试基地,目前已累计转化中试项目11项,吸引20个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团队落户。

  数据显示,目前,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创新平台1900多个,其中国家级创新平台155个。今年上半年,6家重点中试平台启动建设,填补共性技术资源空白。

  一项项改革用“减法”换“加法”,进一步释放创新创造活力,为更多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放权松绑”。

  去年3月,武汉市科技局发布《武汉市知识创新专项方案》,明确将项目立项权下放至高校院所,赋予项目承担单位更大的项目选择权,赋予科研人员更大的经费支配权,实行“包干制”;同时,简化科研项目立项和验收管理,验收实行“备案制”。

  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教授高泽霞团队就受益于此,有了更加灵活的经费支配权,他们的研究进程大大加快,成功培育出无肌间刺的斑马鱼和武昌鱼。高泽霞坦言,武汉推行的科研管理“放管服”改革,让她放开手脚搞科研。

  改革效应持续释放。在华工科技产业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人员凭借研发“明星产品”评上了高级职称;在武汉中科先进材料科技有限公司,“90后”科研工作者获评“武汉英才”,迅速成长为团队骨干;320名科技成果转化联络员活跃在市区各企业院所,通过精准供需对接,已促成超过155个项目落地转化或取得明显进展……

  新机制激活新动能。今年上半年,武汉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1004.06亿元,同比增长35.36%,更加顺畅、更高效率的体制机制,为更多科技成果在汉转化搭建“鹊桥”,为城市高质量发展增添更足后劲。

Copyright © 2027 神机娱乐注册 TXT地图 HTML地图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