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神机娱乐资讯 >
“质量基础设施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对话会亮点集锦
时间:2023-09-25 21:44 点击次数:142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重要支柱,也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战场。近年来,安徽加强创新引领,积极打造“三地一区”,加快推进智能绿色的制造强省、质量强省建设,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成为国内外知名的新兴制造业基地,有力支撑了安徽现代制造业发展,推动安徽制造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新时代新征程上,希望安徽省各行各业深入学习领会《质量强国建设纲要》核心要义、指导思想、发展目标、主攻方向,贯彻落实各项任务要求,坚持走以质取胜之路,深入推进质量变革创新。安徽省广大企业尤其是制造业企业,要大力增强全员质量意识,加强质量专业人才建设,积极争创中国质量奖和地方质量奖,让企业家精神、工匠精神成为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深厚底蕴,以诚信树品牌,以匠心铸精品。

  安徽省市场监管部门要深化质量基础设施管理改革,建设高效权威的质量基础设施管理体制,加快构建现代先进测量体系,优化标准治理结构,提升质量认证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质量基础设施能力和水平,探索打造质量基础设施集成服务基地,不断筑牢质量基础设施服务网络,支撑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作为全国质量发展工作主管部门,市场监管总局将一如既往支持安徽省打造世界制造业基地,共同推动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以质量和制造业的共同进步,促进全球经济复苏,奋力谱写制造业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

  安徽省市场监管局党组书记、局长 韩永生近年来,安徽深入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扎实推进质量强省建设,着力构建高水平的质量基础设施体系。全省社会公用计量标准达3820项,主导及参与研制国际标准66项。全省检验检测机构达1706家,年营收139.6亿元、居全国第9位。建设国家质检中心23个、省级质检中心80个。3.6万家企业获得认证证书13.1万张,设立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站点143个。全省质量总体水平稳步提升,连续3年在省级政府质量工作考核中获评A级等次,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的质量成色更足、质量底色更浓。

  我们将以此次会议为契机,认真学习借鉴国内外专家学者分享的先进理念、优秀企业带来的经验做法,推动安徽质量事业迈出新步伐、取得新进步。一是加快完善质量基础设施体系。实施计量能力提升工程,攻克超导、高温等关键计量测试技术;建设标准数字化平台,推广新型标准化服务工具和模式;聚焦十大新兴产业需求,建设一批质检中心和重点实验室;争创国家级质量标准实验室,加强质量共性技术攻关;加快检验检测认证品牌建设;鼓励社会各方参与质量基础设施建设。二是持续提高质量基础设施管理水平。深化计量技术机构改革,构建政府统筹、依法管理的量值传递体系和市场驱动、高效开放的量值溯源体系;实施团体标准培优计划,推行企业标准“领跑者”制度、企业标准总监制度;实施质量基础设施标准化专项,提升标准供给质量和效率;深化检验检测机构市场化改革,强化检验检测认证机构监管;开展质量基础设施运行监测和综合评价,提高质量技术服务机构管理水平。三是大力提升质量基础设施效能。开展质量基础设施助力行动,推动质量基础设施资源开放共享;深入实施“标准化+”行动,促进全域标准化深度发展,突出生态环保、健康、安全、乡村振兴等领域,强化标准支撑作用;实施质量基础设施拓展伙伴计划,发挥国家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安徽)等平台作用,为企业提供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加强质量标准、检验检疫、认证认可等国内国际衔接,推动质量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国际互认,努力寻求质量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最大公约数”,推动高品质产品和服务在全球市场自由流动。

  中国金属学会理事长、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原主席 张晓刚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在党代会报告中提出标准的制度型开放。这意味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在向更深层次发展,也意味着中国改革开放由要素型开放向制度型开放转变。这说明标准的制度型开放将成为中国制造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抓手。

  中国制造现在存在的问题是产业质量、技术基础的差距,是科学实验验证能力不足的问题,是从实验室的小事到大生产过程中,数据不能互认、标准不能互认的问题。

  中国标准对外开放分为3个方面内容。第一,中国标准与国际标准接轨。中国标准要与ISO标准、IEC标准、ITU标准接轨,这是中国绝大多数企业高质量发展当中要解决的共同问题。第二,中国企业标准要向世界最先进的标准看齐,甚至互认。各个行业的头部企业要追求让自己的标准跟世界最先进企业的标准接轨。第三,中国标准实现国际化引领。中国有很多号称一流的企业,数量、规模早就是世界第一,却不是公认的世界一流企业。在过去的45年中,我国有很多已经被事实证明非常成功的企业管理模式和社会治理模式,应该通过这些模式的标准化和标准的国际化,共同促进人类的文明发展和人类共同美好明天的实现。这应该是中国一流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追求。

  国际质量科学院院士、原质检总局总工程师 刘卓慧过去10年,全球对质量基础设施的关注度越来越高,特别是在国际发展合作领域。同时,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国家对质量基础设施建设可靠数据的需求也越来越大。美国的《创新战略》和欧盟的《地平线计划》都对质量基础设施建设作出了要求和规划。我国的“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完善国家质量基础设施”。

  在科学技术运用的过程中,不仅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还改善了人们的生活质量,推进了现代化、信息化的应用。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我们向老挝推荐了我们的标准化理念和标准,把我们的标准输出到东南亚地区、南亚地区等。在家用电器领域,我国标准和国际标准的一致性程度达到了99.4%,还参与了许多国际标准的制定。

  2022年,与ISO签署了《关于国际科学与质量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的联合意向声明》,这一平台将有助于推进SI数字框架的开发、实施和推广,同时也作为国际科学和质量基础设施更广泛数字化转型的一部分。今后,数字时代的科技革命将推动NQI进行革命性改变;产业的数字经济转型将对NQI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国际形势的变化莫测使NQI面临更严峻的挑战。

  中国计量大学校长 徐江荣在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需要加快提升计量与教育、科技、人才的支撑力。

  第一,加快提升计量教育的支撑力。我国制造业规模庞大,产业门类齐全,提升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推动制造业迈向全球价值链的高端,必须向教育要动力、向高校要人才。

  第二,加快提升计量科技支撑力。目前,在应对制造业领域“测不了、测不全、测不准”难题过程中,我们还高度依赖国外高端测试技术和精密仪器,当面对国际竞争的核心利益时,有面临“卡脖子”的风险,不得不引起重视。要着重加强计量学技术理论和核心技术的原始创新,加快实施量子度量衡计划,加强量子计量基准研制,抢占计量科技制高点,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第三,加快提升计量人才支撑力。围绕产业链构建计量人才链,提升企业人才更精准、更匹配的计量技术能力。要围绕企业对精准测量测试的研发和技术需求,汇聚国际计量人才和计量科技人才,探索实施首席计量工程师制度,加强计量工程师队伍建设。行业产业要面向制造业企业提供更多质量全链条培训和实训服务,在企业研发、设计、试验、生产等一线锻炼计量技术人才。要加快注册计量师职业资格与职称评定、职业能力等级认定等制度的贯通衔接,确保计量人才成长与发展没有后顾之忧。

  德国莱茵TüV大中华区高级副总裁 陶思腾(Thorsten Keiter)TIC行业(第三方检测,即检测、检验、认可)是基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产生的。整个行业发展历经了150多年。

  TIC行业的法规非常严格,也非常残酷。一旦犯错,就会直接影响到组织声誉,而且这种影响会持续很多年。

  TIC行业的工作就是遵循标准,基于消费者需求、产品特性、市场趋势等与产品相关的内容,检查产品是否符合标准,从而确定其安全性。在传统层面上,TIC行业主要关注的是产品性能,而现在,在基于安全的前提下,已经进入下一个更高层次,即服务产品质量提升。

  比如,在过去的几年中,我们和汽车领域的合作伙伴一起,制定了更高指标的汽车内空气质量标准;在消费者追求更高舒适性汽车座椅的前提下,我们在相关产品的标准制定和认证上与更多伙伴开展了合作;在手机防蓝光方面,我们制定了相关标准,提高手机产品的可靠性,已经与包括小米、华为、联想等在内的很多家中国公司进行了合作。同时,我们也在开展基于可持续发展的项目,为环境保护和绿色环保事业作出贡献。

  未来,我们服务高质量发展的一系列工作内容会更加多样、更加复杂,通过TIC行业持续不断的创新,帮助合作伙伴提升产品质量,在更多方面更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中国质量报刊社党委书记、社长 李 刚今天,我们以质量基础设施为主题,聚焦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特别有意义。这是继9月1日本社主办中国质量(成都)大会“数字化质量管理创新与实践”分论坛之后,与安徽省市场监管局联合承办的全球制造业的一次高端对话。

  通过今天的对话和研讨,我们进一步认识到:第一,制造强国和质量强国是一体的,质量是制造业发展的基础,制造业的发展必须紧紧依靠质量水平提升;第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必须依靠质量基础设施这个“基础的基础”;第三,质量基础设施是全球通用的,是全球供应链、生产链、生态链的保障;第四,面向全球建设好质量基础设施,有利于各国的制造业振兴和质量发展,有利于各国人民的美好生活,只能加强、巩固,不能断链、脱钩;第五,本次论坛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和质量基础设施这两个话题放在一起来思考和谋划,也是在为制造业高质量的未来,为全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交上一份负责任的中国思考、中国答卷。

  大众汽车(安徽)有限公司质量保证部副总裁 马迪亚斯(MARCOS MATHIAS)在过去的十年里,保证产品质量的挑战是什么?如果回顾一下,我认为是注意力的转移,人们不再仅仅聚焦于如何制造本身,而是专注于从开始到结束的全过程。

  关注过程的意义,更多是在于对可能出现问题的预防。当今社会是数字时代,数据量呈现海量增长的态势。对于智能汽车而言,如何处理汽车使用过程中产生的数据,是在进行开发时就需要考虑的问题。如果在早期没有注意到这一点,就无法保证数据的安全。

  对于这些新出现的问题,我们要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不断进行技术改进,保证产品质量。当然,这些问题的解决,也有赖于质量基础设施的完善。

  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 赵志伟目前,人类正在进入人、机、物三元融合的万物互联时代。科大讯飞自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让机器能听会说、能理解会思考,用人工智能建设美好世界,人工智能领域相关的核心技术处于全球领先水平。

  2022年以来,我们在AI领域获得了20项国际权威平台的冠军,其中包括在语音识别方面,我们获得了国际多通道语音分离与识别大赛CHiME-7四连冠。

  科大讯飞在人工智能领域能够取得不断的突破,得益于一套科学的方法论,我们称之为“顶天立地”发展战略。一方面,在核心技术层面始终保持国际头部地位,用核心技术为实际业务应用提供坚实保障,持续树立技术壁垒和领先优势;另一方面,积极推动人工智能相关技术的规模应用,实现人工智能技术与多行业、多领域的深度结合,让产业生态生生不息。

  一是我们在使命愿景的驱动下,长期聚焦一个目标方向,并不断寻求关键技术上的突破,从单点创新走向组合式创新,从解决单点的客户需求走向解决社会重大课题。

  二是在创新的过程中,不断思考创新成果的落地。通过在行业中寻找有共同愿景和创新精神的标杆客户开展共创,围绕规模化推广目标不断提炼产品的刚需价值,通过创新的技术和管理工具加速标准化的大规模的交付,加速科研成果落地。

  三是面向更多的行业应用,通过开放共享的机制降低硬门槛,实现更快更好的推广。比如,在汽车方面,科大讯飞已经为超过1400个智能汽车车型提供相关系统服务。目前,我们结合大模型,已经可以把汽车做得更加聪明。在工业质检方面,讯飞研发出“讯飞工业听诊器”,可非接触“听”声,实时监测设备运转声音,预警设备运行异常,避免设备故障导致生产中断,成为检测机器故障的“工业医生”。

  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首席质量官、质量总监 尹慧琼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潍柴”)是中国领先且在全球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工业装备集团。从1998年至今,公司的年复合增长率达到43%,这是潍柴在我国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中交出的一份亮眼的成绩单。

  目前,我国企业步入质量提升阶段。潍柴将质量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率先颁布了“中国潍柴质量法”,也是中国内燃机发展70多年来,唯一一部以“法”命名的企业管理制度。同时,潍柴在研发、生产、制造环节投入了大量资金。目前,潍柴建成了整个内燃机产业链唯一的质量标准实验室,目的就是要解决内燃机产业内相关技术“卡脖子”的问题。

  在企业发展壮大过程中,基础硬件的设施投入会对质量发展和提升产生重大影响,是必要的。在关键“软件”的培养方面,除了人才以外,还需要完善管理理念、管理方法和管理模型。

  2018年,潍柴“WOS管理模式”获中国质量奖。获得殊荣之后,我们并没有停下质量提升的脚步,而是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去提炼、总结、推广、升华,持续完善企业管理流程,探索建立质量标准,真正成为龙头企业、链主企业,带动整个产业链中小企业发展。

  近年来,潍柴在数字化质量转型过程中做了大量工作,在相关研发方面投入超130亿元,在生产过程中尤其是信息化方面投入更多。20多年来,我们一直在加强企业整个供应链,包括整个生产过程和售后服务过程的信息化投入。作为质量总监,我现在可以坐在办公室里,通过“质量驾驶舱”展示的研发、采购、生产制造和服务过程,看到每一台发动机从诞生到生命终结全过程中所有的质量表现、质量数据。

  尤其是近3年来,潍柴克服各种风险挑战,保持了强劲的韧性和增长势头,这主要得益于我们在产业链上加强质量提升产生的质量效益。作为行业龙头企业,未来我们将探索制定一些“天花板”标准、引领性的标准,助力中国企业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

  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义,就是要素效率的提高,让原有的生产要素产生更大的价值。

  我们经常说标准的作用有很多,比如提升作用、引领作用,我认为标准化最大的作用是解决了信息的不对称。比如,通过制定旅游星级饭店评价标准,我们把饭店服务的10项硬件指标和14项软件指标有效整合,分成不同的星级,让大家都能明确知道,5星比4星好。

  标准解决了信息的不对称问题,检测则是用来核准产品是否符合标准,这就是合格评定工作。而认证的过程,其实是一个传递信任的过程,这种信任适用于整个产业链或者价值链,能有效保证产品质量,推动企业责任落实,确保国际贸易流通。

  没有计量的现代化,就没有中国的现代化。具体来说,标准、检测、合格评定这一系列工作,都离不开计量的基础支撑作用。近年来,安徽省在新能源、计算机、大数据等产业领域都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希望通过安徽省市场监管部门和中国计量大学之间开展更多更好的合作,在NQI学术研究和地方实践上取得更多成果、积累更多经验。

  从“十三五”规划开始,“国家质量基础设施”就成为我国重大科研专项。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长期从事这一专项的研究以及高新技术消费品的检验检测技术研究工作。检验检测和我们高新技术的高质量发展,这两者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呢?

  目前,市面上常常有各种标榜着高新技术的消费品出现。无论是消费者、监管部门还是整个行业,对此都存在3个疑问:一是这些产品当中究竟有没有使用高新技术,二是应用高新技术后产品有没有表现出更好的功能,三是引入了高新技术的产品有没有安全保障。

  比如,大家日常生活当中可能接触过宣称使用了纳米技术的冰箱产品,这种冰箱产品的真实情况如何,或者这些新技术新材料会不会迁移到人体和环境造成危害,就需要检验检测技术和部门来进行验证。又如,检验检测涉及到人工智能这一重要领域,人工智能产品的传感器本身可靠性如何、检测数据是不是可靠,这些都需要发挥检验检测工作的作用。再如,“双碳”目标提出后,新能源领域对锂离子电池的能量、质量等要求越来越高,但是不断迭代升级的锂电池产品安全性有没有保障,也需要检验检测工作来给出答案。

  我们追求的目标,就是通过检验检测工作,让消费者建立对相关产品的信任和消费信心,助力企业加强研发投入,生产出更高质量的产品,实现更好的市场销量。

  高质量发展与质量基础设施之间的关系其实是很清晰的。从国外标准机构的角度来看,我们在国际贸易当中主要扮演的是“定门槛”的角色。以合肥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为例,这家公司在储能、变流器、逆变器、氢能等产业中是全球领先的,还参与制定UL分布式电源用逆变器认证标准,也就是大家经常所说的UL 1741标准,这是美国电工法认可的一项标准技术法规。在几十年的发展中,这家公司实现了从被动跟随到主动参与国际标准化工作,实现了从“跨门槛”到“建门槛”的突破,这是一个质的转变。基于此,我们制造业的发展目标不应限定在区域市场和中国市场,而是要面向全球市场,要推动产品满足各种目标贸易国的标准门槛,以更好实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未来,我们可以更多通过国际贸易发展促进企业产品研发创新,推动更多企业主动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工作,从“跨门槛”到“建门槛”,甚至“设门槛”。从标准的角度讲,我们要做到从区域到全球标准。目前中国的一些先进制造业厂商正在从区域走向全球,我相信中国的标准国际化工作同样未来可期。

  国家质量基础设施(NQI)这个提法是在2002年首先由德国的国家物理技术研究院提出的。之后在2006年,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会同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正式地提出了NQI的概念。从那个时候开始,世界各国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对NQI给予了高度的重视。

  对于NQI,不少人可能会认为并不是一个新事物,无非就是标准、计量、检验认可、认证认可,这4个方面好像以前都有,为什么要作为一个新的概念提出?

  我认为,NQI概念的提出有以下几点意义。一是正式提出NQI的概念,意味着从一个国家的层面认可了标准、计量、检验、认证的公共性和对一个国家发展的基础性。另外一个方面,NQI更强调整体性和系统性。标准、计量、检验认可、认证认可中的每个要素都对推动高质量发展有着重要作用,这一点不容置疑。但NQI作为一个整体的概念提出,就要求我们不能单独地看待4个要素的作用,而要看其发挥出的协同作用。就目前而言,我认为要素协同发挥的效果还有相当大的进步空间。要更好推动中国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我们需要认线个要素更好地发挥协同、整合的作用。在这个方面,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我们的研究还都比较少,今后值得关注。

  奇瑞汽车今年的产量预计将突破200万辆。面对这如此庞大的用户群体,保证产品质量对于企业而言尤为重要。奇瑞的质量管理,主要体现在3个词。

  第一是理念。有人说质量是质量人的事,有人说质量是企业领导的事,有人说质量是大家的事。理念不统一,企业的管理质量就很难实现,产品质量的提升就会难上加难。在当下的奇瑞,客户的满意,就是企业的质量目标,奇瑞从公司领导到员工,每个人都要签署质量承诺,遵守质量工作准则,让所有的工作标准化、规范化。

  第二是体系。品牌的基础是品质,品质的基础是体系。奇瑞的发展,离不开质量体系的支撑。我们的质量工作经历了两次提升,一个是从管实物质量到全面质量管理的提升,另一个是从质量管理到质量经营的提升。也就是说,第一是从管问题到管过程的转变,第二是从管过程到管活动的转变。汽车产品项目非常多,奇瑞在2014年的时候建立了“双矩阵质量管理模型”。在产品开发的全流程嵌入质量管理流程,一个是产品开发的矩阵,一个是产品质量保障的矩阵。2019年以后,我们又探索出“两心三全四驱动”质量管理模型,“两心”是指对外的完全以客户为中心和对内的匠心,“三全”是指我们要全生命周期、全产业链和全员落实质量第一的文化,“四驱动”是指客户驱动、创新驱动、品质驱动、满意驱动。通过这样的质量管理模型,助力奇瑞产品品质的提升。

  第三是基础。奇瑞的质量基础建设投入巨大,目前公司建立了八大维度的27个国家级实验室,到2025年左右,要建立300个以上的创新型实验室。奇瑞重视计量体系建设,计量的覆盖面已经从整车扩大到供应商,接下来要覆盖到经销商和海外市场。同时,我们也正在加速打造认证体系、监察体系和服务体系。

  2023年9月22日,在世界制造业大会举办期间,来自全球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政府部门、质量组织、企业界和学术界的代表,齐聚中国中部城市科技新高地——合肥,共同出席“质量基础设施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对话会,围绕“制造强国 质量为先”这一主题,加强对话交流,分享创新经验,共话世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新模式、新空间、新愿景。

  我们认识到,在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制造业如同一艘巨轮,承载着人类文明的繁荣与进步,汇聚了无数的创新、创造与突破。在制造业的金字塔之巅,我们看到了人类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也看到了科技与环保的和谐共生。

  世界发展受益于科技进步,人类命运因科技合作而更加紧密。为更好地推动全球制造业质量进步,我们倡议:

  1.坚持质量引领,共建发展新格局。制造业正在以其独特的方式,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世界。质量促进创新,而创新将产生更好的质量产品和服务。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质量标准的统一和协调,对于促进全球制造业的发展至关重要。计量、标准、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等技术手段,作为全球质量通用语言,更是离不开合作与互认。建设高质量、可持续抗风险、包容可及的质量基础设施,有利于各国发挥资源优势,促进融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实现互动发展,促进全球经济复苏,实现互利共赢。

  2.坚持科技创新,共塑发展新动能。科技创新是推动全球制造业发展进步的强大动力。“科技是人类进步的翅膀。”没有科技的支撑,我们无法抵达更远的彼岸。作为应对人类发展挑战的重要手段,科技是世界性的、时代性的,更是人类智慧的共同结晶。随着探索的深入,世界制造业科技合作日益紧密,全球创新要素加速流动,科技创新的广度、速度、深度、精度前所未有,这将为世界制造业发展带来更多的机遇和挑战,需要企业不断创新和转型,以全球视野谋划长远发展,在更高层次开启更新境界。

  3.坚持绿色低碳,共绘发展新愿景。“绿色制造”成为全球制造业发展共识。未来制造业将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高端化、智能化、数字化和绿色化,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高端化为制造业发展提供升级导向,智能化为其提供技术路径,绿色化为其提供价值指引。推动绿色制造和循环经济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4.坚持开放合作,共谱发展新未来。世界潮流浩浩荡荡,开放合作大势不可阻挡。当前,全球制造业正经历深刻变革,智能制造正在世界范围内兴起。面对不断涌现的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各国需要共同应对,加强平等交流,不断拓宽全球视野,形成互学互鉴、合作共赢的协同创新格局,努力营造更加开放、包容、协同的科技合作生态,让制造业发展成果普惠世界,为更多人所及、所享。

  “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世界制造业因交流而繁荣,因互鉴而进步。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各国制造业之间的竞争与共享相伴而生,交流与合作愈发紧密,制造业发展期待“全球协作”,推动建立平等、互鉴、互联、互通的高质量伙伴关系。让我们携起手来,潮涌海天阔,扬帆向未来!

Copyright © 2027 神机娱乐注册 TXT地图 HTML地图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