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神机娱乐资讯 >
中国中车:领先领跑火车头 打造产链新生态
时间:2023-12-09 05:51 点击次数:93

  一列动车组列车,可以拉动一条多大规模的产业链?以中国中车研制的“复兴号”动车组为例,一组“复兴号”动车组就有4万多个零部件,涉及钢铁、铝型材等原材料、电子电器、信息系统、精密仪器等10多个行业,全产业链企业遍及全球13个国家和地区,涉及到全国20余个省市,产业拉动效应达到1:5……

  轨道交通装备是国家公共交通和大宗运输的主要载体,也是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高端装备“走出去”的典型代表,具有高技术、高集成、高附加值等特点,产业链长、辐射面广、拉动力强。

  作为我国轨道交通装备行业唯一一家产业化集团,中国中车拥有140余年的发展历史,产品服务全球110多个国家和地区。业务范围涵盖铁路机车车辆、动车组、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工程机械、各类机电设备、电子设备及零部件,产业链包括研发、制造、试验、维保、材料、部件、集成,产业链核心企业6900余家。

  近年来,作为亮丽的“国家名片”,中国中车始终胸怀“国之大者”,坚持创新引领、共链发展,坚持绿色发展、智能升级,着力打造支撑高端装备领先领跑的产业链生态体系,努力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新发展格局中更好发挥中央企业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和安全支撑作用。

  关键核心技术是产业链供应链的“命门”,如果“命门”掌握在别人手里,那就好比在别人的墙基上砌房子,再大再漂亮也可能经不起风雨,甚至会不堪一击。研制“复兴号”动车组和中国标准地铁列车期间,坚持创新引领,推动自主化产业生态建设,正是中国中车把“命门”掌握在自己手里,集中产业链力量办成大事的破局之法。

  “复兴号”动车组的网络控制系统作为列车的“大脑”,一度需要进口,严重制约了产品生产交付和技术迭代升级。开发完全自主的“高铁大脑”,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全力推进自主创新。

  从技术文件,到系统架构,从五花八门的硬件制式和选型类别,到一个个零部件的测试和一行行代码的调试。五年磨一剑,中国中车最终成功突破了高速列车网络控制系统核心技术,实现了与全球网络控制产品无障碍交互,构建了自主化的网络控制系统软硬件平台,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更加发达的自主化“大脑”,实现了以太网控车,数据传输速度比既有产品提高60倍,传输容量提高100倍,数据处理能力大幅提升,列车控制、诊断功能更强大。创新引领,补齐产业链技术短板,关键核心技术的“命门”就这样牢牢抓在了自己手里。

  作为产业链上的“火车头”,中国中车在补齐短板弱项之余,更加重视实施产业链创新引领工程,带动产业链整体提升。中国中车以CR450、高速磁浮交通系统、中国标准地铁列车等重大工程为引领,填补领域空白,抢占前沿高地,巩固提升产业链优势。当前,CR450动车组研制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创造相对交会时速891公里世界新纪录;“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交通系统”入选2021年度央企十大国之重器;中国标准地铁列车带动30项关键部件自主化和安全可控。

  回望中国中车研制中国标准地铁列车历程,统筹产业链资源,形成发展合力,则是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又一成功做法。自2019年7月31日起,中国中车与相关单位携手打造标准化、系列化城轨交通车辆产品,促进产业规模化和行业规范化,推动车辆间实现互联互通,控制运用维护成本,减少创新领域资源浪费。

  “一链带多核、一链多平台、多链共平台”,正是中国中车的思路和措施。国内一流科研院所和高校,一众产业链及战略供应单位和业内骨干企业,与中国中车组成“政、产、学、研、用、协”自主创新联合体,院士和众多行业专家参与项目技术研讨和评审。成功完成关键部件研制,实现了城轨装备核心技术、关键部件自主可控;各关键系统自主化和技术升级,打破了关键零部件的技术依赖,推动了产业链健康、协同发展。

  攻关过程中,中国中车带动产业链上中下游企业共同发展,把自身在城市轨道交通装备生产制造领域积累的丰富技术创新、研发管理经验,延伸到300余家产业链上中下游企业的供应链管理中,引导城市轨道交通装备零部件供应商在研发、设计、制造环节参与到整车顶层设计与产品设计中,产业链供应链上中下游企业在技术、工艺、质量等方面均得到了改进提升。2021年6月28日起,各速度等级中国标准地铁列车陆续下线并投入应用,百战归来,终得硕果。

  在带动产业链“更先进”的同时,中国中车不断推动产业链走向“更全面”。以湖南株洲为例,在这里中国中车打造了千亿级产业集群,以3家中车轨道交通装备企业为龙头,400多家上下游企业协同,可解决80%以上配套产品和技术,产业聚集度全球第一。可以说在一杯茶的时间之内,就可以集齐生产一台电力机车的上万个部件,集结全球产业链顶尖专家。产业集群优势加深了产业链上中下游企业合作,形成了发展“命运共同体”,进一步为产业整体带来了强大的韧性和抗压能力。而中车打造的山东青岛千亿产业集群,以3家中车轨道交通装备企业为龙头,带动260余家配套企业步入快车道,集聚了13个国字号轨道交通装备技术研发中心,雅万高铁、时速600公里磁浮交通系统等明星产品从这里驶出。产业链上中下游配套协作、融合发展,让中车成为了新竞赛规则的重要制定者、新竞赛场地的重要主导者,同时带动了产业链整体走出国门,深度参与国际分工合作,更好服务“一带一路”建设。

  自主化产业生态建设,让整条产业链共同实现提升,每个链环更加强健,整根链条更加坚韧。

  当前,绿色低碳转型成为普遍关注点,“绿色发展”“降碳”“减污”等热词频频被提及。“绿色”这一高频词的背后,跳动着中国持续推进绿色发展的强劲脉搏。在“双碳”战略牵引下,加快推动产业链绿色转型,是中国中车争当产业链“火车头”应有之义。

  立足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链,中国中车坚决贯彻“双碳”战略,在2018年实现运营碳达峰的基础上,2021年9月发布中车“双碳”行动计划,提出到2035年实现企业运营碳中和、2050年实现全价值链碳中和的总体目标。2022年,中车成为首批中国工业碳达峰“领跑者”企业。今年,中车“双碳”行动方案正式发布,将全面打造绿色低碳竞争力。

  立足“碳中和”引领者的定位,中国中车正在按照绿色投资、绿色创新、绿色制造、绿色产品、绿色服务、绿色企业“6G”绿色发展理念,加快构建轨道交通装备和清洁能源装备“双赛道双集群”产业发展新格局,培育壮大绿色产业,致力成为绿色制造的领跑者、绿色生活的创造者、绿色发展的先行者。并且始终发挥引领带动作用,努力打造产业链碳中和生态圈,带动全产业链加快转型。

  大众广泛知晓的风电装备,虽然与轨道交通装备分属不同领域,但中国中车提前布局,追风逐电,将两者深度融合,协同发展。从技术原理上,高铁的动力来源是通过将电能转化成机械能实现的,在制动时又是将机械能转化成电能;风电是将风能转化成机械能、再到电能,两者能量转化过程基本相同。因此,中国中车将风电装备视为“立起来的高铁”,将高铁技术与管理创新性地引入风电领域,推动高铁技术向风电产业平移,有效解决了风电装备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问题。目前中车实现了轨道交通系统集成、牵引传动、控制系统、车体技术等九大关键技术在风电装备的落地应用,推动了轨道交通装备行业向风电产业延伸。逐步形成了从核心部件,到资源开发,从项目EPC到整机制造和智能运维等风电全产业链、全生命周期系统解决方案能力。

  2022年11月23日,我国自主研制的16MW海上风电机组成功下线。这款超大功率海上风电机组的关键部件——风力发电机,就是由中车株洲电机公司与客户金风科技联合研制的。该款风力发电机是当时全球功率最大的中速永磁风力发电机,在项目研发过程当中,中国中车采用揭榜挂帅工作机制,成立了以中车首席专家牵头的专项攻关团队。通过与客户、供应商等产业链纵向之间,以及与中车内部轨道、工业驱动、新能源汽车驱动等领域横向之间的协同创新,成功解决了中速超紧凑风电机组轴承电蚀等多项技术难题,产品性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该款风机与国产大飞机C919等硬核重器共同位列“2022年度十大国之重器”榜单,成为加快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助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典范代表。

  在绿色升级领域,面向全产业链、全价值链、全技术链,中国中车有效整合减碳、零碳、负碳技术,涌现了一大批绿色科技。主动实施技术平移,实现产业延链,推动产业绿色低碳发展,在“立起来的高铁”之外,大力发展“胶轮上的高铁”——新能源商用车。源自轨道交通业务的整车电控与驱动集成的核心“三电”技术,目前已做到行业领先,形成了纯电、混动(含增程式)两大电驱动系统集成平台,打造了从关键器件、核心部件、系统集成完整产业链。

  中国中车的碳纤维地铁列车,整车减重13%,相当于每跑一公里,可节省1.5度电。永磁牵引系统节能率最高可达30%,按照列车总能耗降低30%进行测算,一列地铁列车每天可减少排放1000公斤二氧化碳、3公斤的二氧化硫,每年节省电能约40万度,绿色减排效果相当于种植10000平方米的阔叶林。利用企业屋顶空闲空间,在山东搭建的智能光伏发电站,并网1年来,电站累计发电量3.1GWh,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2919吨,节约标准煤1016.8吨,相当于种植2.6万棵30年树龄的冷杉;同时累计减少碳粉尘843吨,减少二氧化硫93吨,减少氮氧化物46.5吨,所在企业绿电使用率整体提高至20%。氢能源有轨电车、氢燃料电池混合动力机车投入运营,真正实现了“零排放”。

  低碳化产业生态,让整条产业链共同实现升级,每个链环更加绿色,整根链条更加具有竞争力。

  进入新时代,面对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大趋势,中国中车抢抓新一次工业革命机遇,聚焦数智转型,聚焦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两大目标,大力推进产品创新数字化、用户服务智慧化、生产制造数字化、经营管理一体化、产业体系生态化。从核心应用优化完善、产业链供应链资源整合、产业链生态拓展、产业链管理提升四个方面,统筹实施数字化转型48项重点任务和产业数字化19个系统工程,推进企业开展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改造,全面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向价值链高端迈进,以数字化智能化引领支持产业链智能化升级。

  数智转型带来产品创新数字化。2022年1月6日,“瑞雪迎春”智能复兴号动车组正式上线运行,在世界上首次实现时速350公里的无人驾驶,首次应用我国自主研发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具备车站自动发车、区间自动运行、到站自动停车、车门自动控制等先进功能,实现了“北斗+高铁”两张国家名片的深度融合。同时还具备进入隧道时自动调节压力波,智能调整车内温度、灯光、空调等能力,为乘客带来智能舒适的乘车体验,被众多网友誉为“国货之光”。

  数智转型实现用户服务智慧化。2022年,中车建成了全链开放的中车工业互联网,基于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链,构建起统一门户和中国中车、旗下子企业、客户、供应商、创新者五大应用场景,为用户提供智能化生产、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等服务能力和解决方案。与此同时,分步推进产业链数据平台建设,建设覆盖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链的云架构大数据中心,为上下游企业提供连接、计算、存储、分析、安全等基础服务保障,全面增强产业链、技术链、供应链连接能力、计算能力、存储能力、分析能力和安全保障能力。未来,中车大数据中心将成为国内领先的行业数据中心,形成覆盖高铁、地铁、机车、货车、新产业、智能运维、智能制造以及各系统用户的全产业链、全生命周期数据和供应链数据,带动全产业链迈入“数字时代”。

  数智转型促进产业体系生态化。深化产业链生态拓展和管理提升,中国中车培育服务产业链智能化升级的专业化企业。围绕“为离散型制造业供应链物流提供一体化解决方案”的目标,中国中车积极推广“运输网络+VMI仓储服务+储运一体化包装”三位一体模式,实现物流、信息流、资金流融合,打造精益物流,支撑精益制造。其中,《基于三位一体业务融合的工业智慧物流云平台建设》入选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数字经济典型案例。同时,中车依托自身资源优势和品牌优势,打造了“宜企拍”绿色循环经济交易电商平台,为企业闲废资源的处置和管理提供服务。

  智能化产业生态,让整条产业链共同实现进化,每个链环更加智慧,整根链条更加面向未来。

  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中国中车将坚持车头牵引、创新驱动,瞄准世界一流,突出融通发展,加强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合作,为推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Copyright © 2027 神机娱乐注册 TXT地图 HTML地图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