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神机娱乐资讯 >
巨星陨落!曾在长春工作多年
时间:2023-12-23 04:38 点击次数:159

  12月19日,苏州大学发布讣告,中国优秀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应用光学专家,原中国科学院南京天文仪器研制中心研究员,苏州大学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潘君骅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3年12月18日15时48分在苏州逝世,享年94岁。

  潘君骅院士,江苏常州人,1930年10月出生于上海吴淞。1944年毕业于武康县立初级中学;1949年毕业于南洋模范中学,同年考入清华大学机械系,1952年获学士学位,毕业后赴中国科学院长春仪器馆(现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工作;1956年到苏联留学,在苏联科学院列宁格勒普尔科沃天文台学习,师从苏联著名天文光学专家马克苏托夫院士,1960年获副博士学位,回国后继续在长春光机所工作;1980年,调至中国科学院南京天文仪器厂(现中科院南京天文仪器有限公司)工作;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0年,受聘为苏州大学现代光学技术研究所研究员。

  潘君骅院士曾任中国天文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光学学会理事,光学测试专业委员会主任、名誉主任。先后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国防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等,我国现代国防光学技术及光学工程开拓者和奠基人王大珩院士,曾评价他为最具有工程概念的光学专家。

  潘君骅院士曾说:“我在上大学时参加了一些天文社团的学习活动,对天文和天文仪器充满兴趣,从那时起就开始痴迷天文望远镜。”在之后的工作中由于兴趣的主导,潘君骅院士主动钻研并积累了更多与天文仪器相关的知识,于是就从一个业余爱好者逐渐变成了专业研究者。

  1956年,潘君骅院士到苏联留学,在苏联科学院列宁格勒普尔科沃天文台学习,师从苏联著名天文光学专家马克苏托夫院士。由于本科时学的是机械,光学只是业余水平,在苏联留学期间,潘君骅院士学习更加刻苦。第一年,要求研究生完成哲学、俄语和两门专业课共四门课程,其中哲学和俄语都要到城里的苏联科学院院部去上课,每周两三次。经过努力,他的四门课程都得了满分。他当时的想法很单纯:“总想着不能给国家丢脸,回国后能够学以致用。”

  四年后,潘君骅院士完成了以《望远镜的副镜及其面形检验的光学方案》为题的毕业论文,并得到了导师的高度认可。

  1960年8月,潘君骅院士回国继续回到中国科学院长春仪器馆(现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工作。在那里,他给同事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习非常刻苦,所有的时间都用在研究上,有一点机会就抓紧学习,学习是他的一个优势。“很多是基础性工作,但是在这个领域不可或缺,甚至有些工作可能在当时因无法衡量其价值而被忽视。”潘君骅院士回忆说。

  1975年,中国科学院再次启动2.16米口径的大型望远镜研制任务,并成立了216工程领导小组,潘君骅院士担任技术总体组组长。2.16米光学天文望远镜是我国自行研制的、当时远东地区口径最大的光学望远镜,被誉为中国天文学界的“一座丰碑”,该项目获1998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大奖的背后是潘君骅十几年潜心科研的艰辛和汗水——从第二次启动研制开始到1989年试观测,2.16米天文望远镜的研制花了整整15年。

  潘君骅院士在光学领域孜孜以求六十载,为我国光学事业贡献了毕生心力。耄耋之年,他还在用一身学识为我国光学领域培养优秀人才。

  2019年,一颗国际编号为216331的小行星,获国际小行星中心和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批准,被正式命名为“潘君骅星”,以表彰潘君骅院士长期以来在应用光学研究领域做出的巨大贡献。

Copyright © 2027 神机娱乐注册 TXT地图 HTML地图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