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神机娱乐资讯 >
【深度】基康仪器:工程安全监测“小巨人”能源、水利等行业驱动增长(830879BJ)--开源北交所研究
时间:2023-10-03 16:36 点击次数:96

  原标题:【深度】基康仪器:工程安全监测“小巨人”,能源、水利等行业驱动增长(830879.BJ)--开源北交所研究

  基康仪器从事智能监测终端(精密传感器+智能数据采集设备)和安全监测物联网解决方案及服务,2022年分别占比74%/26%,客户主要为能源、水利、交通建筑、智慧城市和地质灾害等领域的国有大中型企业、设计院、科研院所、施工局、高校等。2022年公司实现营收2.99亿元(+15%),归母净利润达6054.98万元(+20%),毛利率/净利率分别为51%/20%。我们预计公司2023-2025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0.72/0.86/1.00亿元,对应EPS分别为0.52/0.61/0.72元/股,对应当前股价PE分别为13.9/11.7/10.0倍,我们看好公司在工程安全监测细分领域的行业领先地位以及下游需求的稳定增长,首次覆盖给予“增持”评级。

  从生产总值来看,2022年国内GDP达121万亿元,同比增长5.3%。2020-2022年我国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保持较高的增长趋势,2022年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9.10%,其中仪器仪表制造业投资增长37.80%,拉动作用明显。近年来,国家出台了多项有利于各行业安全监测发展的政策,推动科学仪器国产替代的加速。公司参与了国内大多数核电站的安全监测项目,对国外振弦式传感器、光纤光栅传感器等原理的仪器逐步实现了国产替代,加深拓宽公司业务的“护城河”。

  能源、水利、交通行业是公司业绩的支柱,公司产品主要应用于这三个行业工程安全监测领域。2023年前8个月我国新开工水利项目和投资完成额均创新高,公司已在相关领域进行布局。整体来看,预计“十四五”期间能源、水利、交通三个细分行业年均市场空间约31.43亿元,2021年能源、水利、交通行业营收为2.13亿元,占公司营收的82.20%,市场占有率合计6.78%,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此外,智慧城市(公司涉及公共基础设施安全监测部分)、地质灾害行业(公司涉及地质灾害、地下水和矿山地质的安全监测领域)将成为公司的业绩增长点。

  1.1、 业务领域:智能监测终端+安全监测物联网,前者2022年创收74%

  1.3.1、 技术优势:近五年公司研发费用率超7%,2023H1已获得国家专利43项

  1.3.2、品牌优势:已完成上千个大中型工程项目,2021年中标率达57%

  1.3.3、募投项目:拟扩产智能数据采集设备6533台/年,新增扩产比例113%

  3.1.1、 能源行业:预计电源建设年均投资5000亿元,安全监测市场容量5亿元/年

  3.1.2、水利行业:预计年均投资8000亿元,安全监测产品市场容量9亿元/年

  3.1.3、交通行业:公路桥隧、高铁桥隧将稳步发展,安全监测市场容量18亿元/年

  3.2.1、 智慧城市:2021年市场规模18.7万亿元,工程安全检测需求增长

  公司成立于1998年,业务为智能监测终端(精密传感器、智能数据采集设备)的研发、生产与销售,同时提供安全监测物联网解决方案及服务。以精密传感器和智能数据采集设备为基础,以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技术为载体,以监测与预警云服务平台为核心,构建安全监测预警系统,为能源、水利、交通、智慧城市、地质灾害行业客户在工程安全监测领域提供便捷、可靠、专业、智能的数字化服务。

  从1998年起聚焦振弦式传感技术研究,2004年逐步研发光电传感技术,并投产了四类光电传感仪器,2007年在行业率先推出了全品类光纤光栅岩土工程监测仪器,2012年着手研究物联网集成应用技术,并开始打造基康G云平台。近年来,公司转移重点至云平台集成技术,推出了G云综合管理平台V6.0、G云三维展示平台V1.0等多种软件,并获得一系列软件著作权。

  从股权来看,截至2023年上半年,蒋小钢直接控制公司28.88%股份,并分别通过新华基康、其一致行动人蒋丹棘间接控制公司5.77%、3.16%股份,蒋小钢先生与蒋丹棘女士为父女关系,蒋小钢直接及间接合计控制公司股份比例为37.81%,为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

  1.1、业务领域:智能监测终端+安全监测物联网,前者2022年创收74%

  公司主要产品包括智能监测终端(精密传感器、智能数据采集设备)、安全监测物联网解决方案及服务。公司以精密传感器和智能数据采集设备为基础,以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技术为载体,以监测与预警云服务平台为核心,构建安全监测预警系统,为能源、水利、交通、智慧城市及地质灾害行业客户在工程安全监测领域提供安全监测物联网解决方案及服务,包括系统设计、系统集成、施工建设等。

  智能监测终端产品是公司主要收入来源,2018-2022占公司营收80.30%、79.24%、67.95%、75.00%、73.72%,整体保持较高水平。公司智能监测终端包括精密传感器和智能数据采集设备两类产品,其中精密传感器作为优势产品占据较高比例,且增幅较快。2021年公司智能监测终端收入1.94亿元,同比增长34.72%,其中,精密传感收入为1.58亿元,同比增长40.42%,为公司主要销售增长来源。近年来,随着下游各行业需求的增加,传统精密传感器设备的销售收入稳步上升。

  安全监测物联网解决方案主要为系统集成类工程项目,根据项目需求,不仅提供智能监测终端产品的供货,而且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进行相关土建、智能监测终端产品安装、埋设、调试、培训,以及项目验收、监测数据整理计算分析与软件系统上线运行、展示、维护升级等工作,为项目建立一套及时反馈建筑物运行工况的安全监测自动化系统,为用户提供完整的感知层(精密传感器)、传输层(数据采集仪)、应用层(云平台软件)工程监测物联网服务。

  公司基于长期的研究开发,后续推出的物联网数据采集汇集平台——G云平台,提供公有云和私有云服务。G云终端产品,具有性能强、稳定性高、兼容性好等特点。G云是基于物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服务于监测行业的开放云平台和数据中心,在用户与各种监测设备之间架起了一座方便、快捷的桥梁。为用户提供传感器数据、视频图像、图片远程采集、传输、存储、处理及预警信息发送等多种服务,实现云存储、实时监控、可视化管理、数据预警、风险控制等第三方公共服务。

  受下游各行业需求增加影响,2018-2022年公司营收规模由1.53亿元增长至2.99亿元,CAGR18.31%,公司营收实现快速增长。由于行业客户资本开支行为多发生在下半年,公司营收存在季节波动性,2022H1实现营收1.13亿元,同比增长28.94%,占2021年全年收入43.46%。安全监测传感器及智能仪器仪表主要用于电力能源、水利、交通建筑等行业,客户主要为国有大中型企业、设计院、科研院所等,通常在每年第一季度制定投资计划,年度资本开支如工程建设和设备安装等主要集中在下半年,因此第一季度收入较少,收入主要集中在下半年。

  公司高毛利智能监测终端产品销售占比波动较大,导致公司产品综合毛利率有较大起伏。2018-2023H1公司产品综合毛利率分别为51.58%、52.57%、49.39%、51.60%、50.79%、57.06%。公司智能监测终端产品技术含量较高,品牌知名度良好,因此销售毛利率常年维持在较高的水平,2022年智能监测终端毛利率为60.92%,占总营收的73.72%,占比同比减少1.28pcts。解决方案类产品不仅涉及设备的供货,还需提供辅材、运输、钻探施工、安装调试等一系列土建工程等服务,因此销售成本较高,毛利贡献来自于自产设备的供货,2022年解决方案类产品毛利率为22.38%,与智能监测终端产品毛利率差距较大。

  由于下游需求增加,公司收入增长,同时费用控制良好,费用率整体呈下降趋势,导致公司净利率逐年攀升,净利率由2018年的9%上升至2023H1的23%。2018-2022年,公司归母净利润由1424.87万元上升至6054.98万元,CAGR为43.58%,呈快速增长态势,2022年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20.17%,增速有所放缓。

  公司主要产品包括智能监测终端和安全监测物联网解决方案及服务。公司产品及服务主要应用于工程安全监测领域,最终客户主要为能源、水利、交通、地质灾害、智慧城市等行业领域的国有大中型企业、科研院所、设计院、施工局、高校、系统集成商等。公司客户包括终端用户、承包商和贸易商三种类型。

  2022年前五大客户销售收入金额为8535万元,较上一年增加3804万元,销售收入合计占比28.55%,而2021年占比仅为18.25%。2021年,公司前五大客户依次为中国电建、贵州省地质环境监测院、长江水利委员会、北京SOIL仪器、中油龙慧,其中最大客户中国电建占总营收的14.67%,客户集中度适中。2022年最大客户占总营收11.78%,客户集中度略有降低。下游客户集中在能源、水利、交通、智慧城市及地质灾害等行业领域的国有大中型企业、科研院所、设计院、施工局、高校、系统集成商等单位。

  1.3.1、技术优势:近五年公司研发费用率超7%,2023H1已获得国家专利43项

  公司经过多年在工程安全监测传感器行业的持续探索和创新,积累了丰富的技术和工艺,在行业通用技术的基础上不断研发和创新,逐步形成了公司的特有技术,目前公司已掌握4项行业通用技术、11项特有技术。公司通过申请专利对特有技术进行保护,截至2022年末,获得了国家专利40项,其中发明专利16项。公司各年研发投入较为稳定,2022年研发费用2168.31万元。受营收增长影响,研发费用率逐年下降,2018-2022研发费用率分别为11.52%、10.69%、8.73%、7.57%、7.26%。

  公司通过多年的创新和积累,掌握了一系列核心技术。包括振弦式传感技术、光纤光栅传感技术、光电传感技术、物联网集成应用技术、云服务平台应用技术等5大核心技术。

  (1)振弦式传感技术应用于各类振弦式传感器,公司参与了十几项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编写,研发生产的振弦式传感器具备高耐久性、高精度等特点;

  (2)光纤光栅传感技术应用于各类光纤光栅式传感器,具备高性能、抗干扰、高稳定性、超远距离传输等优势;

  (3)光电传感技术利用光电转换效应测量建筑物结构的变形和位移,公司在光电传感领域已拥有多项专利技术,基于“CIS的光电式位移传感器”发明专利技术开发的产品在同类产品的竞争中具有竞争优势;

  (4)物联网集成应用技术主要应用于各类数据采集仪,设备可集成多种物联网通讯技术(4G、NB-IoT、LORA、WIFI),同时兼容多种应用传感器、测量精度高、通讯方式多样,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优势;

  (5)云服务平台应用技术主要应用于G云平台系列软件,应用分布式云计算技术和大数据处理算法,实现了海量监测数据的汇集存储、分级式数据共享、大规模数据在线监控以及各行业数据的分类应用,打造了一个集数据汇集、共享、管理、应用为一体的数据中心平台,为客户的数据利用提供了高效的解决方案。

  公司拥有多种原理的工程安全监测传感器,产品线齐全,可根据不同原理传感器的优势,提供建设期、运维期工程安全监测各种工况下的数据采集、传输、汇集一套综合解决方案。公司研制的振弦式传感器长期稳定性和可靠性好,环境适应能力强,适用于水利、水电、核电等行业;光纤光栅传感器可以超长距离传输、动态监测,适用于要求实现动态监测的桥梁工程安全监测等应用场景;光电式传感器具有超高精度,可以满足混凝土大坝工程等构筑物对水平、垂直位移监测的需求。而在智能数据采集设备方面,公司产品兼容性强、长期稳定性好、通信接口丰富,能够适应建设期、运维期工程安全监测各种工况下的数据自动化采集传输需求。公司云服务平台软件具有较强的数据处理能力,对各种设备的兼容性强,能够让用户更为便捷的获取工程安全监测数据。

  截至2023年6月30日,公司拥有国家实用新型及发明专利43项,获得了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省部级奖项2项,行业学会/协会奖项6项,参与起草、编写国家及行业标准共14项。

  从人员来看,公司聚集了一批具有电子工程、机械工程、自动化工程、计算机科学、工业设计等专业学历背景的研发人才,研发团队在监测传感器及仪器仪表领域具有良好的技术积累与开发经验,截至2022年,共有研发人员58人,占员工总人数21.72%。

  公司通过自主研发,已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振弦式传感技术”、“光纤光栅传感技术”、“光电传感技术”、“物联网集成应用技术”、“云服务平台应用技术”等。未来公司将对天空地多参数监测系统、微功耗无线广域网传感技术、基于 MEMS 的低功耗三维姿态监测装置、基于图像识别的变形监测系统、基于 BIM 三维技术的 G 云平台、基于 UWB 技术的无线测距系统等相关课题进行研究与开发,迅速完善能源、水利、交通、智慧城市和地质灾害等行业的产品布局,扩大市场规模。

  1.3.2、品牌优势:已完成上千个大中型工程项目,2021年中标率达57%

  由于大型结构物生命周期长,对于设备性能稳定性、监测数据可靠性及售后维护及时性的要求很高,普遍倾向于选择品牌知名度高、行业美誉度佳的供应商。公司已经积累了一批优质客户,形成了良好的品牌效应,重点工程包括:①水利:三峡、白鹤滩、乌东德水电站等;②核电:辽宁红沿河、广西防城港核电站等;③交通:京沪、兰新高铁,浦东、大兴国际机场等;④智慧城市:合肥、重庆智慧城市;⑤地质灾害:贵州、云南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等项目。在下游需求推动及品牌效应影响下,近年来公司招投标中标项目逐年增加,2018-2021年,项目中标数量分别为35、39、52项,项目中标率为56%、53%、57%,2021年中标数量同比增长33.33%。

  1.3.3、募投项目:拟扩产智能数据采集设备6533台/年,新增扩产比例113%

  公司拟向不特定合格投资者公开发行股票不超过1,300万股(含本数,未考虑行使超额配售选择权),或不超过1,495万股(含本数,含行使超额配售选择权)。公司本次拟募资8,455.42万元,其中4,220.20万元用于投资“智能监测终端产能扩大项目”,4,235.22万元用于投资“研发中心建设项目”。

  “智能监测终端产能扩大项目”拟通过装修改造生产厂房及相关功能性空间,扩大公司整体生产规模;在扩充现有传感器、数据采集设备等优势产品产能的同时,拟对市场前景良好的微功耗采集终端、多参数监测终端、光纤光栅解调仪等产品进行产业化生产。公司目前精密传感器现有产能为65,845支/年,智能数据采集设备5,772台/年;募投项目新增精密传感器产能为18,410支/年,新增智能数据采集设备产能为6,533台/年,因此本次新增精密传感器扩产比例为27.96%,新增智能数据采集设备扩产比例为113.19%。该项目建设有助于公司加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成果产业化,丰富产品种类,提升公司产品市占率,进而提高公司综合竞争力。

  同时,该项目将引进先进的自动化生产、检测及仓储设备,包括自动化生产线、全自动电脑剥皮机、自动螺丝机、全自动压力校验台、密集存取立体库等,进一步提高产品的生产精度、生产速度。自动化水平提高将使得产品质量更加稳定,生产效率得到提高。另外,自动化生产设备有利于节省人力成本、减少原材料损耗,从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公司综合竞争优势。

  2013年以来,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持续增长,连续跨过多个“关口”。受疫情影响,2020年中国GDP增长2.3%,2021年中国GDP强势反弹。2022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达121万亿元,同比增长5.3%,2023年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59.3万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5%。国民经济总体运行在合理区间,2022年全年发展的主要目标任务已经完成,构建新发展格局迈出新步伐,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

  2020-2022年中国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保持较高的增长趋势,2022年仪器仪表制造业投资增长37.80%。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8-2022年中国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波动较大,近两年保持增长趋势,2021年同比增长13.50%,2022年同比增长9.10%。其中,2020-2022年仪器仪表制造业和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投资保持稳定增长,2022年仪器仪表制造业投资增长37.80%,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投资增长42.60%。

  2023年上半年,制造业投资增长迅速,仪器仪表制造业投资拉动作用明显。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3年上半年,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6.0%,拉动全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4个百分点。其中,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投资增长38.9%,仪器仪表制造业投资增长24.1%,通用设备制造业投资增长3.7%,专用设备制造业投资增长6.4%。

  公司属于工程安全监测专用传感器及仪器仪表制造行业,还提供监测行业应用服务、物联网服务内容。仪器仪表行业上游主要是硬件供应商,其包含两类,零配件供应商和外购产品供应商。零配件供应商主要提供生产监测传感器及设备的原辅材料、零件、部件,包括芯片、电缆以及金属材料,外购产品供应商主要提供客户需求的制定品牌或指定功能的成品,以保证项目需求的完整度及合同的顺利执行。下游主要为电力和能源、国土资源和环境、水利、交通和其它多个应用领域。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多项有利于各行业安全监测发展的政策,加速科学仪器国产替代。各行业利好政策的出台,市场对安全监测产品的需求稳步增加,促使安全监测产品市场空间逐步扩大,推动传感器及智能化仪器仪表产业发展,加速科学仪器国产替代,公司及相关企业将从中受益。公司需要不断加强技术创新、保证产品质量以满足国家政策及市场需求。

  《2021赛迪顾问工业智能传感器白皮书》数据显示,受汽车、工业自动化、医疗、环保、消费等领域的智能化、数字化市场需求的持续带动,全球传感器市场规模从2018年的1393.2亿美元增长到2021年1709.1亿美元,CAGR为7.05%。国内方面,2014-2021年中国传感器市场规模由982.6亿元增长至2951.8亿元,CAGR17.02%。传感器产业在互联网的赋能下日益受到重视,叠加相关扶持政策的出台,传感器行业市场乐观。

  随着节能降耗、低碳经济、民生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持续发展以及国家对食品安全和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加大,为我国仪器仪表行业带来了新的机遇。据中商产业研究院预测,我国仪器仪表行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在2016年-2017年小幅增长后下降至2019年的7243亿元,在2019-2021年呈增长趋势,至2021年达9101亿元。

  盈利能力方面,2017年我国仪器仪表行业企业利润总额小幅上升后下降至2019年的700亿元,2019-2021年呈增长的趋势,2021年达957亿元。其增长速度整体而言高于主营收入的增长速度,说明我国仪器仪表行业的盈利能力不断提升,已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

  安全监测传感器及智能仪器仪表行业属于高科技行业,技术密集型行业,产品研发的技术含量较高,涉及的学科面较广,是电子工程、机械工程、自动化工程、计算机科学、工业设计等多学科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形成的高新技术领域,要求企业必须具有掌握、融合多领域技术并形成自身的特色技术路线的能力,以保证产品和技术的先进性。多年来公司通过不断的技术开发和经验积累,产品不断完善,公司生产的系列产品广泛应用于众多领域,在行业中形成了良好的口碑和信誉。

  公司下游行业主要为能源、水利、交通、智慧城市及地质灾害等基础设施建设行业,其中公司下游客户以这些领域内国有大中型企业、科研院所、设计院、施工局、高校、系统集成商为主。安全监测产品是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行过程中的“耳目”,作为物联网服务实现的载体,无论是智能水利、智能交通、智慧能源,还是地灾预警、智慧城市等各大物联网应用系统中,安全监测产品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能源、水利、交通行业是公司业绩的支柱,公司产品主要应用于这三个行业工程安全监测领域,未来五年三个细分行业年均市场空间约31.43亿元,2021年能源、水利、交通行业营收为2.13亿元,占公司营收的82.20%,市场占有率合计6.78%。

  3.1.1、能源行业:预计电源建设年均投资5000亿元,安全监测市场容量5亿元/年

  “十四五”期间,我国能源革命电力转型将走向前台,电力结构将逐步由传统化石燃料为主电力向清洁低碳的可再生能源电力转变。根据国家能源局、《中国能源大数据报告(2021)电力篇》来看,2014年起,电网投资持续增长,2021年全国电源基本建设投资完成5530亿元,同比增长5.45%,其中水电建设投资为988亿元。

  根据基康仪器第二轮问询回复,预测能源行业存量市场安全监测产品年均市场容量约为0.92亿元。同时,预测能源行业增量市场,即“十四五”期间全国能源行业新建项目中安全监测产品年均市场容量约为3.68亿元。整体来看,预计“十四五”期间全国能源行业安全监测产品年均市场容量约为4.60亿元。2021年公司能源行业营业收入为7,294万元,市场占有率约为15.86%,仍有较大的市场拓展空间。

  根据《中国能源大数据报告(2021)电力篇》数据显示,从2011年投资总额7614亿元,到 2020 年投资总额9943亿元,近十年来,我国电力投资总体呈增长态势。“十二五”期间年均投资约为7800亿元,“十三五”期间年均投资约为8800亿元。

  水力发电是技术成熟且可大规模开发的清洁可再生能源,我国水电资源蕴藏量居世界首位。水电是我国电力来源的重要形式,截止目前,我国水电无论从建设的规模、效益、成就,还是从规划、设计、施工建设、装备制造水平上,都已经是世界领先。根据Wind统计数据,2022年我国水力发电量累计达1202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

  近年来,我国核电装机规模不断增加,根据中国核电网,截至2019年底,我国运行核电机组达到47台,总装机容量为4875万千瓦,位列全球第三。同时,我国核电电源工程累计投资不断增加,至2022年达677亿元,同比增长25.84%。

  我国在建核电站数量占世界在建核电项目总量的40%以上。按照国家发改委规划,我国2020年在役核电机组超过70座,占发电装机总容量的5%以上,2030年这一比例达到10%,2050年装机容量超过4亿千瓦。

  截止2020年底中国风电累计装机容量达到28153万千瓦,累计增长34.6%,占全国发电装机规模总量的12.79%。其中陆上风电累计装机2.71亿千瓦、海上风电累计装机约900万千瓦。在“十四五”规划中,要求保证年均新增装机5000万千瓦以上,2025年后,中国风电年均新增装机容量应不低于6000万千瓦,到2030年至少达到8亿千瓦,到2060年至少达到30亿千瓦。

  公司将进一步加深与中国电建集团所属企业、中国能建集团所属企业等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合作关系,为行业内终端客户、设计单位、安全监测承包单位提供更加专业、优质的售前售中售后服务。公司将进一步维护和拓展常规水电站、风电厂、核电站等细分市场,密切关注雅鲁藏布江下游、金沙江上游、雅砻江中上游、黄河上游等水电站的规划和建设;抓住抽水蓄能电站规划建设机会,重点拓展抽水蓄能细分市场,促进能源行业业务保持稳定增长。

  3.1.2、水利行业:预计年均投资8000亿元,安全监测产品市场容量9亿元/年

  根据水利部数据,2011-2021年,我国全社会水利建设投资完成额呈现波动增长的趋势。2020年、2021年水利建设分别完成投资7695亿元、7576亿元。我国水利建设投资资金主要应用于防洪工程、水资源工程、水土保持及生态建设、水利工程、行业能力建设、前期工作及其他这七个方面。按照当前发展趋势,全国水利年均投资额将保持较高水平,水利工程行业投资建设力度将继续加大。

  时任水利部副部长魏山忠在2022年水利规划计划工作座谈会上表示,要努力扩大水利投资规模,力争2022年水利投资规模超过8000亿元。根据基康仪器第二轮问询回复,预计“十四五”期间全国水利行业安全监测产品年均市场容量约为9亿元。2021年公司水利行业营业收入为1.09亿元,市场占有率约为12.11%,仍有较大的市场拓展空间。

  国家水网建设:《关于实施国家水网重大工程的指导意见》和《“十四五”时期实施国家水网重大工程实施方案》,要求到2025年,建设一批国家水网骨干工程,有序实施省市县水网建设;建成一批重大引调水和重点水源工程,新增供水能力290亿立方米;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8%;大中型灌区灌排骨干工程体系逐步完善,新增、恢复有效灌溉面积1500万亩。

  小型水库雨水情测报、大坝安全监测设施建设: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切实加强水库除险加固和运行管护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21〕8号),要求加快建设、小型水库雨水情测报、大坝安全监测等设施,健全水库安全运行监测系统,加强分析研判,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建立完善全国统一的水库管理信息填报、审核、更新机制,实现水库除险加固和运行管护等信息动态管理。

  智慧水利建设:《关于大力推进智慧水利建设的指导意见》《“十四五”期间推进智慧水利建设实施方案》(水利部文件水信息2019(220)号)要求到2025年,通过建设数字孪生流域、“2+N”水利智能业务应用体系、水利网络安全体系、智慧水利保障体系,推进水利工程智能化改造,建成七大江河数字孪生流域,建成智慧水利体系1.0版。

  公司水利行业项目主要涵盖水利枢纽及水库、输调水工程、山洪及城市防汛等项目的安全监测工程及设备应用。公司将进一步加深与水利部所属单位、中国电建集团所属企业及各省水利设计院、科研院所等国有企事业单位的合作关系,继续跟进150项重大水利工程和数字孪生流域建设项目,抓住全国小型水库雨水情和大坝安全监测系统建设项目机会,确保水利行业业务稳定增长。据水利部信息,今年1-8月,全国水利建设投资落实9856亿元,新开工各类水利项目2.36万个,完成水利建设投资7361亿元,均创历史同期最高纪录,公司预计将会受益。

  3.1.3、交通行业:公路桥隧、高铁桥隧将稳步发展,安全监测市场容量18亿元/年

  从2016到2022年,全国公路固定资产投资额度基本呈现逐年增长趋势,年平均增长8%,其中2017年增长率最高,达到18.2%,2022年全国公路固定资产投资达到2.85万亿元。全国高速公路投资总额占比最大,总体上呈现增长趋势,2021年达到了最高;2016到2022年期间,国省道和农村公路投资总额出现一定的波动,投资增长率也呈现一定的波动。

  2014-2021年,我国道路桥梁投资波动较大,整体呈波动增长趋势。2014年道路桥梁投资金额达到7,634.9亿元,2018年投资额度创新低(6922.4亿元),此后2019年投资额度迅速增长,相较2018年增长10.6%,投资金额回到7,600亿元以上,2021年道路桥梁固定资产投资8644.5亿元,同比增长10.62%,创2014年以来新高。

  《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统计公报》的数据显示,截止到2021年底,我国公路桥梁中特大桥7417座,大桥134500座。根据基康仪器第二轮问询回复,预计未来五年内我国公路桥梁安全监测产品的年均存量规模约为4.47亿元。

  根据基康仪器第二轮问询回复,预计未来五年我国公路桥梁安全监测设备的年均增量规模约为2.06亿元。整体来看,预计未来五年,我国公路桥梁安全监测产品年均市场容量约为6.53亿元。

  我国对公路建设的投资呈上升趋势。我国每年公路交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2017年后稳定在2万亿元以上,2021年公路交通投资额2.6万亿元,同比增长6.92%。

  据《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统计公报》,截止到2021年底,我国公路隧道中特长隧道1599处、长隧道6211处。到目前,公路特长隧道、长隧道中大多数还没有加装隧道结构安全监测系统,根据基康仪器第二轮问询回复披露的信息,预计未来五年内我国公路隧道安全监测产品的年均存量规模约为2.11亿元。

  预计未来五年我国公路隧道安全监测产品的年均增量规模约为1.19亿元。整体来看,预计未来五年,我国公路隧道安全监测产品年均市场容量约为3.30亿元。

  我国对铁路建设的投资常年维持在较高水平。2010年起铁路建设投资额快速增长,2016年后稳定在8,000亿元左右。2021年,全国铁路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489亿元,同比下降4.22%。

  国铁集团表示,结合在建和拟建项目安排,预计“十四五”全国铁路固定资产投资总规模与“十三五”总体相当,继续保持平稳态势。按照规划方案,预计2025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16.5万公里左右,其中高速铁路(含部分城际铁路)5万公里左右、覆盖95%以上的50万人口以上城市。

  根据《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统计公报》,截止到2021年底,我国高铁营业里程4万公里。根据基康仪器第二轮问询回复,预计未来五年内我国高速铁路桥梁、隧道安全监测设备的年均存量市场规模约为5.12亿元。

  未来五年高速铁路年均增量按过去五年的年均增量3600公里预测,则未来五年我国高速铁路桥梁、隧道安全监测设备的年均增量规模约为2.88亿元。预计未来五年,我国高速铁路桥梁、隧道安全监测产品安全监测产品年均市场容量约为8亿元。

  综上,预计未来五年,全国交通行业安全监测产品年均市场容量约为17.83亿元。2021年公司交通行业营业收入为3106万元,市场占有率约为1.74%,未来有较大的市场拓展空间。

  公司产品主要集中于公路、铁路、城市轨道、桥梁、隧道和机场港口的基础设施项目的安全监测领域。公司将紧密跟踪川藏铁路、跨江跨海大桥等骨干通道项目,以及高铁、机场、港口码头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重点关注全国公路长大桥梁结构健康监测系统建设实施动态,推出更多适应行业特性的智能监测终端产品,加快完善行业产品线、智慧城市、地质灾害行业需求增长,利好工程安全监测市场

  3.2.1、智慧城市:2021年市场规模18.7万亿元,工程安全检测需求增长

  根据研智咨询研究显示,“智慧城市”和政务云建设持续落地带来更多专业城市安全运营服务需求。2018年我国智慧城市IT投资规模达到4,800亿元,市场规模已接近8万亿元,未来5年将保持年均33.38%的复合增长。到2021年,我国智慧城市市场规模达到18.7万亿元。

  智慧城市涵盖城市公共设施的各个方面,公司的监测产品主要是应用于智慧城市中的公共基础设施安全监测部分,涉及的工程项目类型包括城市桥梁、城市轨道交通和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等。

  根据智研咨询的统计,2021年发生地质灾害4772起。同时《提升科技支撑能力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三年行动方案(2018~2020)》指出,2011年至2017年,全国共发生地址灾害81353起,其中崩塌、滑坡、泥石流等3类突发性地质灾害占灾害总量的97%,造成2,765人死亡或失踪。方案明确在地质灾害现场监测预警、区域性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投入经费110.5亿元、信息平台建设经费9.5亿元,工程治理和搬迁避让投入经费280亿元,三年总经费合计约400亿元。

  “十四五”国家应急体系规划提出充分利用物联网、工业互联网、遥感、视频识别、第五代移动通信(5G)等技术提高灾害事故监测感知能力,优化自然灾害监测站网布局,构建空、天、地、海一体化全域覆盖的灾害事故监测预警网络。公司所涉及地质灾害行业的应用,主要包括地质灾害、地下水和矿山地质的安全监测领域,业务形式以承建的整体解决方案类项目为主,重点集中在贵州地区的地质灾害监测领域。

  公司自主研制的系列产品广泛应用于国内外众多重点工程中,在行业中形成了良好的口碑和影响力,智能监测终端产品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同行业可比公司包括理工光科、东华测试、金码测控、汉威科技。

  金码测控主要提供智能精密传感器、自动化数据采集系统、便携式智能监测仪器、配件。汉威科技集传感器的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产品覆盖气体、压力、流量、温度等门类,提供物联网综合解决方案并覆盖居家智能与健康等行业。客户方面

  金码测控主要客户为大学院校、研究院、设计院、工程公司等。汉威科技主要客户为燃气、供水、热力、城市管理、工业安全、环境保护等行业客户,客户群体较为丰富。业务模式及细分领域理工光科

  金码测控采用直销模式,产品主要应用领域为公路、铁路、轨道交通、桥梁、水利大坝等工程领域。汉威科技同样以直销为主,应用领域广泛。基康仪器采用直销模式获取订单,产品及服务主要应用于工程安全监测领域,最终客户主要为能源、水利、交通建筑、智慧城市和地质灾害等行业领域的国有大中型企业、设计院、科研院所、施工局、高校、系统集成商等。整体来看,金马测控业务范围与公司更为接近。汉威科技营收规模最大,2022年营收达到23.95亿元;基康仪器2022年营收2.99亿元,规模与理工光科(5.45亿元)、东华测试(3.67亿元)更为接近。

  基康仪器销售费用率、管理费用率均处于行业中等水平。东华测试的销售费用率、管理费用率最高,分别为11.38%、20.84%。

  基康仪器的主营业务为智能监测终端(精密传感器、智能数据采集设备)的研发、生产与销售,同时提供安全监测物联网解决方案及服务,技术壁垒与附加价值较高。目前公司对国外振弦式传感器、光纤光栅传感器等原理的仪器逐步实现了国产替代。公司主要为能源、水利、交通、智慧城市、地质灾害行业客户在工程安全监测领域提供便捷、可靠、专业、智能的数字化服务,下游行业稳定增长有基本盘。

  

Copyright © 2027 神机娱乐注册 TXT地图 HTML地图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