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神机娱乐资讯 >
以硬核科创实力 筑现代产业高地
时间:2024-02-19 23:54 点击次数:103

  作为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光明科学城从2018年落子到如今,日益成为大湾区重大科技创新载体布局最集中、创新动能汇聚最迅速、综合创新投入力度最大的区域,成为大湾区以科技创新带动产业创新的主战场。

  2023年,光明科学城规划布局的24个重大科技创新载体建设取得系列重大突破,在建和运营数达20个。94名学者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院士团队达27个,高层次人才达2541人。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882.41亿元,增长10.2%,占GDP比重为57.8%。

  一张蓝图干到底,光明区将聚焦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形成新质生产力,以更大力度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科研经济先行地、创新人才集聚地。

  全力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打造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光明区赶超奔跑,使命必达。

  2023年,规划布局的24个重大科技创新载体建设取得系列重大突破,在建和运营数达20个。超算二期机房楼封顶,合成生物研究、脑解析与脑模拟、材料基因组三大装置正式运营。深圳医学科学院正式落户光明,与深圳湾实验室一体化永久场地建设项目正式开工。光明生命科学大数据中心试运行,特殊环境材料设施、中国计量院深圳创新院、市药检院光明分院开工建设。中山大学·深圳校区全面建成,深圳理工大学(筹)一期主体封顶。全国首部科学城专项法规《深圳经济特区光明科学城发展促进条例》正式实施。

  创新载体加速建设,大院大所纷至沓来,光明的“含科量”与日俱增。2023年,全社会研发投入首次突破100亿元,占GDP比重达到7.1%。参与国家、省、市重点科研项目超过200个,获市级及以上科学技术奖10项。新增PCT国际专利申请251件;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1.4万件,同比增长24%。

  当前,科学城已经进入从落地建设逐步向科学赋能迈进的新阶段。如何以更大力度、更快速度、更高标准推进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启动区建设?

  2024年,光明区将加快综合粒子设施场平工程,基本建成超算二期,推动鹏城云脑Ⅲ、材料科学园开工,同步开展核心技术预研,提前谋划设施联动应用。完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投建运转”一体化机制,建立大科学装置开放共享运营规则,积极争取科技部支持开展科研仪器设备类人才评价试点改革。推动出台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与光明科学城联动发展工作方案,建立“一园一城”联动机制,加快建设光明科学城河套创新中心、深圳园区光明分园,落地建设香港科学园光明基地,建成光明科学城香港运营中心。

  同时,推动建立大院大所市区联动服务工作机制,全流程保障大院大所项目加快落地建设,发挥原始创新、成果转化关键作用。积极融入国家、省、市重大科技攻关布局,参与“人工合成单细胞生命”“全脑介观神经联接图谱”等国际大科学计划,新承担市级及以上重大科技专项60个以上,新承担、脑科学领域市区联动科技专项20个以上。聚焦生命科学领域肿瘤精准诊疗、神经退行性疾病、DNA/RNA合成、脑图谱解析、基因编辑等方向,新材料领域新型显示材料、新能源材料、5G关键材料等方向,信息领域高端智能计算芯片技术、脑机接口等方向,建立实施科技攻关“揭榜挂帅”机制,“一领域一清单”发布攻关课题榜单。

  2023年12月4日,卫光生命科学园内,深圳市湾有引力科技有限公司(下称“湾有引力”)开业。“湾有引力”由光明区与深圳湾实验室合作成立,致力于打通源头创新与产业化之间的“最后一公里”,打造世界一流的一站式生物医药加速平台。

  正是依托高密度的大科学装置和科研院所,光明区布局建设了一批创新中心,不断探索完善“沿途下蛋”机制,提升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

  去年,国家生物制造产业创新中心获国家发改委批复,正式落户光明。此外,精密仪器设备、神经系统疾病干预技术2个概念验证中心获市级认定,中试产业化基地等专业验证平台建成投用。市级以上创新平台新增33个、区级孵化器新增6个。

  为了进一步提高集聚转化效能,2024年,光明区将加快推动国家生物制造产业创新中心开工建设并于年内试运营,打造自动化生物制造中试放大及药品生产质量GMP认证等六大转化支撑平台。高水平运营光明生物医药创新中心、兰兽研深圳生物制品前沿创新中心,支撑生物科技源头创新和产业转化。

  光明区还将加快启动光明科学城科技创新集群整体规划建设,整备了2.6平方公里连片产业用地,将集中布局大院大所、重点科研机构、龙头企业研发总部、概念验证中心、中试小试基地、科技服务机构、知识产权交易等平台资源,打造全要素综合型科研转化通用平台,集聚科技、人才、资本等创新要素和服务,搭建虚拟科研网络链接全球创新资源,吸引光明科学城、大湾区乃至全国全球的科技创新成果在这里成功转化、走向应用,努力打造前沿技术开放创新策源地和科技成果交易转化试验地。

  在2023年100亿元的全区R&D经费投入中,企业投入90亿元,占比近九成。这充分说明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地位。

  光明区全力促成企业与科研院所双向奔赴,鼓励支持龙头企业与光明科学城的科研力量组建创新联盟,开展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如领域,正在推动中山大学先进能源学院联合三环电子共建联合实验室,聚焦绿色氢电产业链中的重大科技问题开展攻关,努力在低成本绿色能源领域取得突破。

  1月2日上午,新年开工第一天,深圳市2024年首批新项目集中开工。活动现场是光明区一大片平整开阔、蓄势待发的产业用地——平方公里级新兴湖科技产业社区。这里已经布局了飞荣达、科曼等若干优质产业项目。

  一个个优质产业项目正拔地而起,一个个先进产业集群正加速集聚。光明区紧跟世界科技与产业发展趋势,深挖辖区比较优势,围绕市“20+8”产业集群规划,布局新材料、高端医疗器械等8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规划发展等5个未来产业集群,为深圳加快抢占产业竞争制高点提供重要支撑。

  2023年,光明区地区生产总值为1526.64亿元,同比增长9%。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882.41亿元,增长10.2%,占GDP比重为57.8%。上市公司增至32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2000家,“专精特新”企业增至751家,其中“小巨人”企业56家。全年引进落地项目864个。形成了新材料、超高清视频显示两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及500亿级产业集群。

  为了加快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全力支持和服务各类市场主体,2023年,光明区出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制定超高清视频显示、新材料、高端、合成生物、脑科学与类脑智能等7个产业集群专项政策和实施方案。出台支持科技金融发展若干措施,发起“百亿级”光明科学城母基金,落地总规模75亿元的智能传感器、合成生物、脑科学3只市级产业基金,启用光明科技金融大厦。

  为了抢占产业竞争制高点,光明区提出全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打造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2024年,光明区将聚焦重点优势产业集群,全年完成制造业投资250亿元以上、工业技改投资90亿元以上,力争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规模增长15%以上,加快形成符合深圳需求、具有光明特点的现代化产业体系。重点引进一批链主企业、行业领军企业、产业链关键企业、隐形冠军企业、单项冠军企业,争取全年新引进企业400家以上。开展“我帮企业找市场、找资金、找空间、找人才”活动160场以上,帮助企业更便捷更高效打开市场。释放产业用地55公顷以上,供给高品质产业空间不少于100万平方米,筹集高标准产业空间不少于400万平方米。

  蓄势赋能,征程再起。光明区将全面提升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能力,努力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上积极探索、先行引领,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科学城和深圳北部中心,为深圳打造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作出光明贡献。

  大力发展未来产业,是引领科技进步、带动产业升级、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战略选择。在光明科学城,合成生物、脑科学与类脑智能这两个未来产业正在蓄势勃发,成为深圳乃至全国的产业“风向标”。

  观察两大产业样本,可以清晰看到光明是如何以“创新推动”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融合。

  去年启用的合成生物研究、脑解析与脑模拟设施两个大科学装置,分别是国内首个整合软硬件控制、合成生物学应用的大型研发系统和全球首个综合型脑科学研究平台,均具备国际领先水平,将大力支撑合成生物、脑科学与类脑智能产业发展。

  依托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合成生物学研究所和合成生物研究大科学装置,光明科学城布局建设了深圳市工程生物产业创新中心,全国首创推出“楼上楼下”创新创业综合体模式,“楼上”科研人员开展原始创新、解决基础科学问题,“楼下”打造产业空间、为初创企业提供拎包入住的孵化空间,极大提高了成果转化效率。近三年,全市新增的合成生物企业有八成落户在光明,短短两三年时间就诞生了不少合成生物领域新兴明星企业。目前,整个合成生物产业集群估值已超270亿元,未来这个领域还将催生千亿级产业市场。

  在光明脑科学技术产业创新中心,同一楼层中,企业与科研机构交错布局,试验设备共享,企业家与科学家随时交流碰撞火花。2022年10月,脑创中心试运营以来,已成功吸引超40家脑科学产业领域的企业落户光明,成功孵化“毕业”企业4家,估值超50亿元。2023年5月,第一批脑科学与类脑智能企业认定通过6家,都是脑创中心服务的企业。

  目前,落户光明的脑科学与类脑智能企业共获得国内超过60家包括红杉、深创投等知名资本的关注和投资,累计融资规模超过2亿元,估值超过50亿元。

  光明区相继推出全国首个合成生物、脑科学与类脑智能专项扶持政策,最高支持金额均为1000万元,支持力度空前。来自政府的支持引导,为未来产业崛起提供了重要支撑。

  对科研的无止境追求,是深圳湾实验室系统与物理生物学研究所特聘研究员陈南鹏的毕生所愿。2023年,结束国外博士后工作后,陈南鹏加入深圳湾实验室,担任独立课题组长,在科研上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他表示,深圳湾实验室不仅提供充足的资源和平台支持,学术上还给予科学家极高的自由度,同时能与领域内最优秀的科研人才合作。

  自2019年启动建设以来,深圳湾实验室实行“以才引才”策略,聚集了数十位领军人才,在系统生物学、计算化学、化学合成、药物开发、单细胞分析等学科领域形成国内人才聚集地,全职引进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青年人才和具有成功产业转化经验的稀缺人才,全职率88%,居全省实验室首位。

  在光明科学城,能大展拳脚的事业舞台,吸引了大量像陈南鹏这样的科研人才。目前,全区共有院士团队27支,是2022年的2.5倍;高层次人才2541人、博士3571人、科研院所人才6087人,分别是2018年、也就是5年前光明行政区成立时的7倍、6倍和4.5倍,高层次人才集聚非常迅速。

  面向未来,光明区二届二次党代会报告提出,要以更大力度打造创新人才集聚地:实施青年人才引育行动。发挥领军人才“头雁”效应,吸引海内外科研团队汇聚光明。通过重大科技专项等引进培养青年科技人才,支持高校和科研机构引育更多博士、博士后。设立青年科技人才专项,支持青年人才稳定长期发展;实施创新人才激励行动。构建更具比较优势的人才政策体系,探索实施领军科学家全权负责制。创新科技人才评价制度,推行基于同行评议、贡献评定的人才评价。支持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和长期使用权试点,全面激发科研人员创新创业活力;实施科学趣城建设行动。让科学元素融入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塑造最具“科技范”的城市风貌。高标准打造科学家谷,建设高品质人才社区、创新街区、人才驿站,推动公园城市建设,打造科学漫城、文化润城、烟火满城的人才“梦家园”。

Copyright © 2027 神机娱乐注册 TXT地图 HTML地图 XML地图